慢性病的溫床-肥胖症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家醫科 魏宇祥醫師

  F先生是一位正值壯年期的辦公室員工,平時上班多為久坐的型態,飲食上也並無特別忌口,下班後總覺得疲憊很少有運動的動機,久而久之,腰圍及體重逐漸增加,血壓的問題也隨之浮出。因為上述原因來到診間尋求減重諮詢。在問診及檢查評估後,發現F先生的飲食有改善的空間,身體檢查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為31.7,利用體脂機Inbody分析身體組成,肌肉量為30.5公斤,體脂肪為33.8公斤,體脂率38.3%,抽血檢查大致正常,但空腹血糖呈現108mg/dL,即所謂的糖尿病前期。
  經過門診的飲食衛教與運動建議,F先生調整了飲食內容,運動也從很少活動到現在一周平均騎腳踏車或散步約4小時,十個月內體重減輕了15公斤,而Inbody身體組成分析發現肌肉量為30.2公斤並未流失太多,體脂肪則下降至19.4公斤,體脂率為26.4%。F先生感到的褲子變鬆了,整個人也更有活力及自信。
前言
  隨著科技發達,人們的生活型態逐漸趨向靜態生活,體能活動減少以及不健康飲食型態(如多加工肉類、多含糖飲料、少新鮮蔬果、堅果、全穀類等),能量的攝取與消耗之間無法平衡,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的風險增加。根據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體重過重或肥胖的成人從2014年的20億人,至2025年將增加到27億人。肥胖所衍伸的問題在過去數十年逐日增加,及早發現、介入治療,可以有效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臺灣的現況
  民國102年至105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我國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男性為53.4%,女性為38.3%。
過重及肥胖的診斷
  目前對於體重過重與肥胖的診斷有以下幾個測量法:
  ㄧ、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
  臺灣目前以BMI≧24 kg/㎡及BMI≧27 kg/㎡作為體重過重及肥胖的診斷切點。

  二、身體脂肪量
  測量方法可使用雙能量X光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或生物電阻抗分析法(ni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推算獲得體脂率。目前因不同儀器測出的體脂率差異過大,國內尚無法提供明確的切點,因此仍需更進一步研究。
  三、腰圍(Waist Circumference, WC)
  測量方法為呼氣終期,測量前上腸骨脊與肋骨下緣的水平中線周距,建議男性腰圍為90公分及女性腰圍為80公分,作為腹部肥胖的切點。

肥胖症對健康的影響
  2015年,亞太肥胖會議於日本名古屋舉辦,其中的名古屋宣言提出了「肥胖不僅是慢性病的危險因子,更應視為是一種疾病及積極治療」的觀念,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肥胖指南(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資料顯示,肥胖與糖尿病、血脂異常、代謝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症(sleep apnea) 有很高的關聯性,其相對危險性高出3倍以上,另外,也與高血壓、高尿酸血症或痛風、骨性關節炎、乳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多囊性卵巢症(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不孕症、麻醉風險、胎兒畸形等相關。
減重治療
  減重計畫包含飲食控制、增加運動以及行為修正等面向。目前研究發現,合併減少熱量攝取與增加身體活動量之減重效果會比單一方法的成效來的好,而藉由飲食、運動以改變生活型態之方式進行,體重減輕與維持的效果較佳。
  一、飲食建議
  科技的發達,使得民眾獲取資訊的管道及方法更多元,目前在減重門診中,常常會聽到病人討論網紅的飲食建議,如蘋果餐、減醣飲食、生酮飲食、或是最近蔚為熱門的168斷食法。近年來不同比例大營養素的限制熱量飲食之短期研究結果不一,但若以長期的減重成果來看其效果差異不大。

  為達到減重目的,負能量平衡是需要的。一般而言,每週減輕0.5公斤至1公斤是較理想的減重進程,若以每週減輕0.5公斤為目標,則須減少3500大卡的熱量攝取,意即每天需減少至少500大卡的熱量攝取。方法有很多種,例如減少特定食物的攝取(如高糖、高脂肪)或使用代餐等;但考量個案的飲食喜好、健康與營養狀況,建議與醫師及營養師諮詢做出個人化且可以長久執行的飲食建議。
  二、運動介入建議
  運動在肥胖初級預防扮演重要角色;久坐少動的靜態生活,除了容易產生肥胖問題,這類的族群也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of Sports Medicine)針對年輕且體重標準的成人,建議每週有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運動(有點累又不會太累),而體重過重或肥胖族群建議訓練量可增加至每週300分鐘。
  然而,運動的種類分為有氧運動、阻力訓練、及柔軟度訓練。目前的研究顯示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對於健康皆有顯著益處,且傾向兩者並行,藉由游泳、健走、跑步、騎腳踏車等有氧運動能有效降低體脂,若搭配增加肌力或肌耐力的阻力訓練運動,可以減少瘦肉組織於減重過程中流失。目前ACSM建議一週2-3天安排阻力訓練。
  三、內科及外科治療
  減重治療一般建議以非藥物治療為優先,若病人經過飲食、運動治療、行為改變後仍無法達到目標體重,經過醫師的詳細評估後才適用藥物治療。另外亦有胃內水球置放或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內視鏡治療方法。
  減重手術是治療肥胖及相關疾病有效方法,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減重手術已成為肥胖的一個重要治療方法。目前外科手術方法包含胃袖狀切除手術、胃繞道手術、胃束帶手術等,但需同時考慮身體上的症狀、心理精神的症狀以及功能上的限制等因素。
  結論
  肥胖是慢性疾病溫床,控制體重可以幫助血糖穩定、血壓控制、關節炎緩解等益處,若要有效控制體重又不易復胖,飲食控制及運動是不二法門,在一些特定的考量下,藥物治療或是外科治療也是治療的方法。當有減重需求時,可以先檢視生活習慣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當然也歡迎來減重門診做進一步諮詢。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