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癌家庭的守護者:兒童血液腫瘤科

醫師文章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兒童血液腫瘤科 翁德甫 主任

小芸是個很愛唱歌跳舞的三歲小女生,從她出生後,家庭充滿幸福與快樂,是父母眼中的開心果。但有天,小芸開始不明原因的發燒,一開始以為只是感冒引起的,但是反反覆覆的一直沒有改善。到了第七天,小芸被帶到大醫院檢查,發現除了喉嚨發炎外,頸部淋巴結也腫大、肝指數上升,一開始以為是病毒性感染導致的持續發燒,所以每三天要抽血追蹤,家中的開心果因為要抽血打針做檢查而驚恐不安,父母看在眼裡而心痛與徬徨。

住院第五天,小芸開始抱怨胸口疼痛起來,甚至痛到沒有辦法睡覺,媽媽安慰小芸說,胸口痛痛是因為裡面有傷口,所以才會痛痛。小芸睜大眼睛點點頭,表示瞭解,媽媽眼淚卻流了下來。

頸部淋巴結的切片結果顯示是惡性淋巴瘤,是兒童癌症第三常見的腫瘤,治癒率可達到八成。於是兒癌醫師與爸爸媽媽開了一個全人座談會來討論小芸的治療方向。經過醫師解釋,惡性淋巴瘤第三期只要經過化療,有八成的治癒率,爸爸決心想拚拚看,把小芸的病治好。

但是媽媽心疼小芸在這段時間被疾病的發燒、疼痛、抽血、打針、檢查折磨著,深怕後續的治療讓小芸更痛苦而反對治療。醫師說:「媽媽,小芸雖然不瞭解,但是如果她能夠表示意見,她一定想要活下來,想要跟媽媽一直在一起。」討論過程,媽媽不願意,可是爸爸堅持要治療。會談結束之後,爸爸媽媽大吵了一架,原本幸福的家庭已要瀕臨破碎,小芸忍受著胸口的疼痛,不敢哭也不知道爸媽為什麼要吵架。

當天晚上,小芸接受了第一劑藥物治療。隔天早上,醫師查房的時候,媽媽說小芸昨晚睡到一半,突然坐起來對媽媽說:「我胸口裡面的傷口不會痛痛了」。就是這句話,讓媽媽對治療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開始全力配合醫師治療,無論是吃藥、飲食,只要醫師說該如何做,媽媽一定做到最好。經過半年的努力,小芸終於恢復健康。

三年後,小芸開心的拿著畢業照走進診間,告訴醫師:「我幼稚園畢業了,要升小一了。」。爸爸偷偷告訴醫師:「我老婆肚子裡面又有一個了。」全家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在兒癌醫師的幫助之下,瀕臨破碎的家庭重拾幸福。

兒童癌症是台灣兒童的第二大死亡原因,而兒童癌症引起的死亡往往造成家庭破碎、父母的傷痛與國家未來的極大損失。兒癌的診斷與治療非常複雜,家長對醫療的認知、醫師對家長的解釋與溝通、父母對治療的配合等等因素,都左右了兒癌治療的成敗。然而,面對困難的兒童癌症,倘若家長能與兒童血腫醫師一起合作,就如同本文的小芸一樣,一定可以戰勝病魔,讓家不會因此而破碎。

兒童淋巴癌是兒童第三常見的癌症,僅次於兒童血癌與腦瘤,常常以不明原因的發燒或頸部腫塊來表現,而根據淋巴癌侵犯的範圍分為一到四期,對化學治療的反應極佳,即使到第四期侵犯骨髓,仍有不錯的治療反應;即使治療反應不佳,也可以使用造血幹細胞移植來治癒病童。

本院兒童血腫團隊,有超過140例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成功經驗,其中包括了由父母捐贈幹細胞進行移植的「半吻合移植」,成功治癒困難的兒童癌症疾病。而面對困難治療的兒童癌症,兒癌團隊除了提供最好的醫療技術之外,也提供良好的治療環境,寬敞明亮的空間與正壓病房,更重視醫護團隊與家長之間的溝通,我們相信只有兒童血腫團隊與家長、病童一同攜手合作努力,才能戰勝病魔,讓幸福美滿的家庭,重新回到軌道上,讓兒癌病童與其他健康的兒童一樣擁有美好的人生。

翁德甫主任(前排左四)與巫康熙副院長,帶領整個兒童血液腫瘤科醫療團隊,用心、愛心與耐心的醫治每個病童與家庭。
C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