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八月

營養師教您如何「腸」保健康每一天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科 林杏純 主任/營養師

由於飲食西化且外食族與日俱增,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的109年十大死因,大腸癌已佔癌症死亡率的第3位,且台灣的發生率與死亡人數皆呈現快速成長的趨勢。但它被認為是最可預防的癌症之一,究竟該如何預防呢?

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的報告指出,攝取過多的紅肉和加工食品是導致大腸癌的原因之一,且肉類經高溫燒烤產生的致癌物質異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簡稱HCA或HCAs),和油脂滴在炭火上所形成的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簡稱PAH或PAHs),攝入後皆會提高罹癌風險;而攝取過多精緻糖、低纖維及高脂肪食物,也會增加肥胖及罹癌的風險。

由此可知,飲食與大腸癌有著密不可分之關聯性,若能謹守二多二少的飲食原則,即多吃膳食纖維及益生菌,少吃加工肉製品及高溫高油食物,並維持理想體重皆有助於大腸癌之預防。

 為何需要多吃膳食纖維及益生菌呢?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中有70%在腸道,故需要維持腸道內的菌種平衡才能提升免疫力。但改善腸道菌叢,光補充益生菌是不夠的,還要攝取足夠的「益生質(Prebiotics) 」以促進益生菌生長,而膳食纖維就是益生質的食物來源;此外,膳食纖維被腸內菌發酵時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如乙酸、丙酸、丁酸),也可供應腸道細胞的營養並維護腸道健康。

而且膳食纖維還可促進腸胃道蠕動,縮短糞便在腸胃道停留的時間與接觸面積,進而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的效果。至於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除蔬果類外,未精緻的全穀類與豆類也很豐富;而優酪乳與優格所含的好菌以及發酵食物(如味噌、納豆、紅麴、醋等),也有助於改善腸道菌叢,以降低體內發炎反應並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至於加工肉製品及高溫高油的食物則是大腸癌推手,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指出,每天攝取50克的加工肉品會增加18%罹患大腸癌的風險,而每天攝取100克的紅肉則會增加17%罹患大腸癌的風險。由於加工肉製品中的亞硝酸鹽,會與蛋白質作用後形成致癌物,故須少吃香腸、熱狗、培根等加工肉品;至於食物經過燒烤(高溫)或油炸(高油)過程所產生的異環胺與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易生致癌物質讓大腸產生瘜肉。此外,紅肉中所富含的飽和脂肪酸,也會使肝臟分泌較多的膽酸,以致於被腸內菌代謝成「次級膽酸」造成腸黏膜病變。因此,除了不宜攝取過多的紅肉外,其烹調方式也須避免高溫油炸或燒烤方式處理。     總之,大腸癌與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選擇「新鮮當季」、「原型原味」以及「低脂高纖」的食物,有助於遠離大腸癌且「腸」保健康每一天。

30
七月

肺癌的診斷與治療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肺癌診治研究中心 張基晟 主任

肺癌診治研究中心 張基晟 主任

自民國七十一年起,癌症已連續三十八年蟬聯國人死亡原因的首位,近年來,肺癌更是國人癌症死亡的頭號殺手。

是肺癌,還是肺腺癌?

肺癌可分為小細胞肺癌及非小細胞肺癌。在台灣,約有九成的肺癌患者屬於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又可依病理組織分化再細分為肺腺癌、肺鱗狀細胞癌、大細胞癌等等。通常小細胞肺癌及肺鱗狀上皮細胞癌較常發生在抽菸的患者身上,而不抽菸的多數是肺腺癌。

在以往肺癌治療藥物選擇較少時,細胞的分型不是那麼重要,但近年各類的藥物發展迅速,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及各種新藥…等,不同的細胞分型,甚至不同的分子病理分型,如驅動基因有無突變及免疫組織染色強弱,都與藥物有效與否有關。因此病理組織的檢查,包括分子病理檢驗,對目前肺癌病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要不要切片?

目前癌症確診的黃金準則就是病理組織的檢驗,影像或血液的檢查都只能當輔助的參考,無法取代組職切片,再者後續的治療,仍需依病理組織及分子病理檢驗的結果作選擇。

關於肺腫瘤的切片,醫師會根據腫瘤的病兆位置,選擇適當的切片方式。如有些腫瘤位置長在肺部靠中央支氣管的位置,醫師會選擇使用支氣管鏡的方式檢查;本院目前提供無痛支氣管內視鏡檢查服務,由專業的胸腔內科及麻醉科醫師配合執行,搭配支氣管超音波檢查及即時快速細胞染色技術,能讓病患在安全舒適的情況下,快速正確的診斷良性或惡性的肺腫瘤。

若腫瘤位置長在較靠肺部外側,則醫師會選用電腦斷層或超音波定位技術,快速正確的診斷肺腫瘤。切片造成癌細胞擴散的機會不高,延遲檢查反而造成擴散機會更高。

可以手術嗎?需要化學治療嗎?

疑似肺癌或確診肺癌的病患,除切片病理組織檢查外,也要接受一系列的其他檢查,包括胸部電腦斷層掃描、腦部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腹部超音波或斷層掃描、骨頭掃描等,有的還需接受正子攝影檢查,目的在於精確的分期,評估癌症的影響範圍,決定適當的治療方式。

肺癌第一期的腫瘤侷限在肺部,外科手術是最好的選擇,治療效果最好。

肺癌第二期的腫瘤有局部的淋巴轉移或周邊組織的侵犯,手術仍是最好的選擇,但由於術後復發機率略高,通常需加做化學治療,可以降低復發機率。

肺癌第三期的治療最為複雜,通常需多種治療合併使用,如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雖然副作用相對較高,但仍有機會將腫瘤根除。

接受完整的標準治療後,是否需再加以輔助性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目前臨床試驗在進行中。

肺癌第四期,癌症已蔓延至肋膜或遠端器官,全身性的治療是首選。除極少數病況外,不建議單純外科手術治療。醫師會根據肺癌病理細胞型態分化、分子基因檢測結果,給予個人化的精準醫療。

晚期肺癌的治療

  • 標靶藥物治療

肺癌的標靶藥物治療效果非常好,但非所有的病人都有效。標靶藥物雖然效果好,但價格昂貴,因此,得找到適合的藥物來使用。基因檢測的結果是選用標靶藥物的最重要的依據。

  • 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一般被認為副作用太大,因此病人常會排斥。但化學治療到目前為止,仍是肺癌治療中非常重要武器。目前新一代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已較前代的小,再者,目前輔助性的藥物如止吐藥等,發展良好,多數的病人都可順利接受化學治療。

  • 免疫治療

傳統的癌症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腫瘤細胞的毒殺和抑制,目前肺癌有效的免疫治療是使用免疫檢查點的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透過對免疫細胞的活化或調節,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

免疫治療對腫瘤細胞PD-L1表現量高的晚期肺癌但無驅動基因突變者,療效頗佳,甚至約有15-20%的病人可以存活超過5年。因此晚期非小細胞的病人需檢驗腫瘤細胞PD-L1的表現量,是治療前選擇藥物的重要依據。

  • 新藥

目前仍有許多新的標靶藥物及免疫治療藥物在發展,甚至新的抗體藥物複合體(Antibody-drug conjugates)治療也頗具潛力。新藥或新檢測的臨床試驗,可以充分了解後考慮加入,尤其是國際性的臨床試驗通常是未來治療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