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藥劑科實習藥師 童雲皓、黃璿安、陳宥妤
小朋友發燒幾乎是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會遇到的狀況,也是家長們的夢魘,通常發生時總是手忙腳亂,甚至半夜時匆忙跑到醫院掛急診。但發燒真的是一件這麼可怕的事嗎?
發燒定義與量測

一般而言,5歲以下的小朋友正常溫度為37.5℃,成人則是37℃,發燒指的是「核心溫度」>38℃時,核心溫度指的是人體內部器官的溫度。
而生活中,我們會習慣性的用手摸額頭來看有沒有「夯夯」的,但這樣是不準確的!一定要用體溫計才能正確判斷。
而量體溫的方式有6種,根據量測部位和工具的不同,每種判讀為發燒的數值也不一樣,要注意的是溫度計需要定期校正。
常見的發燒原因
發燒其實不是疾病,而是感染後的「症狀」之一。適度的發燒可以提升免疫力及降低細菌、病毒繁殖的速度,因此退燒只是為了緩解小朋友的不適感,並非必要性的選擇,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發燒的原因。其中,導致小兒發燒的常見感染有:
- 季節性流感
- 感冒
- 腸胃炎
- COVID-19
發燒的分期與症狀
- 發冷期:發燒初期會出現手腳冰冷、畏寒及發抖的症狀需注意保暖以及補充水分
- 發熱期:全身發燙、呼吸及心跳變快、出現頭痛和疲倦為退燒藥、冰枕和退熱貼使用的正確時機
- 散熱期:流汗、體溫下降水分補充、換寬鬆衣物及蓋薄被即可
什麼時候看醫生?
發燒溫度高不代表疾病的嚴重度,是否需要馬上就醫是要評估小朋友的「體能狀況」。若出現以下狀況,請立馬帶小朋友就醫:
- 發燒>40度或持續發燒2天
- 持續嘔吐、頭痛、痙攣抽搐、肢體無力
- 呼吸困難、從事一般活動就很喘(如走路)、退燒後仍呼吸急促
- 紫斑、四肢末梢發黑、尿量減少、哭泣時無眼淚
- < 3個月嬰兒發燒
小兒發燒照護
- 退燒藥
- 若小朋友感到不適時,可適度給予退燒藥。
- 以下為建議積極退燒治療的兒童:患有慢性肺疾病、心臟病、慢性貧血、神經系統疾病史(如熱痙攣、癲癇)、先天代謝異常(如糖尿病)。
- 物理退燒法
- 調整室內溫度至25~26℃
- 多補充水分(電解質水、稀釋運動飲料)
- 適當保暖及換上寬鬆衣物
- 輔助性退燒法:水枕、冰枕、退熱貼(單獨使用時退燒效果不大,發熱期時搭配退燒藥為佳)
總結
發燒不是一種疾病,也不會燒壞頭腦,所以家長們不需要過於擔心,重要的是需注意他們的精神和活動力來判斷就醫時機及找到原因,也請家長務必正確使用體溫計而非用手摸額頭來判斷發燒情況,最後則是要知道如何正確使用退燒藥,例如藥物間隔的時間及使用時機等、也可適當輔以物理退燒法緩解小朋友的不適感。以上資訊希望能緩解家長們的焦慮,下次不需要一發燒就半夜衝急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