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羅浚哲
即使不是醫療背景的中部人,只要一提到「中山附醫」的優質口碑,大家都會會心的點頭。自 1966 年創立以來,它不僅是一棟冷冰冰的建築,更像是我們在地多年的好夥伴,默默守護著大家,陪伴我們健康成長。
這一切,要追溯到創辦人周汝川博士的想法。他原本從事牙醫教育,但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總讓人印象深刻:「醫學不能只是技術,也要有人情味」。他把這段話濃縮成「醫人、醫病、醫心」。聽起來簡單,卻讓人想起:疾病前面其實是一個人,而不是病號。他希望每位醫護人員不只是開藥、做檢查,更能站在病人的角度,「看見人,用心照顧」。
說起中山附醫,許多老台中人一定會想到 1976 年那對連體雙胞胎的故事。在那個醫療資源有限、社會氛圍保守的年代裏,許多醫院不敢接下這樣的挑戰,更別說長期照護。但中山附醫選擇承擔,免費收容並一路照顧這對孩子。這不僅是一段醫療紀錄,更是一個「醫心」最真實的見證。它讓人們明白,醫院不只治病,也能成為社會最柔軟的避風港。
在 2006 年,又是一個把關懷帶到遠方的行動。醫療團隊飛到了太平洋小國-吐瓦魯。航程不短,要幾次轉機,但他們抱著「別人不去的我們去,別人不做的我們做」精神前行。不只是帶器材進去,更協助當地建資訊系統、衛教、當地人員訓練。結果,看著學童蛀牙率從九成下降到五成多,不只是數據下滑,而是孩子們得到真正持續的改變。那不是一場表面義診而是真正落地的改造。
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身份讓這裡成為了教學模擬戰場:醫學生第一次拿聽診器、第一次面對真正的病人。老師除了傳授操作技巧,更提醒:「看著病人的眼睛說話。」這句話,不只是幫助他們更有效診療,將這份理念傳承下去-「醫人」不是口號,而是行動。
隨著時代演進,中山附醫積極擁抱智慧醫療,推動電子病歷、雲端影像管理、線上掛號與遠距醫療。這些科技提升了效率,讓醫病關係更便利。但醫院始終強調:「科技再進步,也無法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再聰明的人工智慧,也比不上醫師一個關懷的眼神、護理師一句溫暖的安慰。
說到底,中山附醫從創院到現在,走過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寫一個持續的「守護」故事。從醫護到社區做健康教育,到醫療人員飛到海外提供協助,從護理人員柔聲安慰,到老師教導學生帶點溫度,那都是「醫人、醫病、醫心」最具體的樣子。
當醫師節或創辦人日到來時,為這一群長期守護我們健康的醫療人說一聲感謝。他們把病人當家人,把關懷當工作,也讓這個地方—這座醫院—不只是醫療機構,而是一個活生生的記憶與寄託。因為他們,這個故事如今依然持續寫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