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身心科 張宇醫師
青春期是人生從兒童過渡到成人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的情緒波動並非單純的行為問題,而是源自體內複雜的生物化學變化,其中荷爾蒙的劇烈改變與大腦結構的非同步發展扮演了核心角色。
青春期的啟動源於下視丘-腦下垂體-性腺軸系統被重新活化。這個系統促使性腺開始大量生產性荷爾蒙:女性的卵巢產生雌激素和黃體素,男性的睪丸則分泌睪固酮。這些荷爾蒙通過血液循環進入大腦,與特定受體結合,直接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代謝,當荷爾蒙水平不穩定的時候,腦中神經傳導物質的平衡便會受到干擾,導致情緒的敏感化與波動。在女性青少年身上,雌激素與黃體素呈現週期性波動,特別是在月經週期前後,可能引發焦慮、憂鬱或煩躁等症狀。研究顯示,女孩在青春期因雌激素波動,憂鬱風險比男孩高出兩倍,更容易對社交刺激產生強烈的負面感受。男性青少年則因睪固酮急劇攀升,其濃度可增長數十倍,這會增強大腦杏仁核的反應性,使他們對挑釁或挫折的反應更加迅速和強烈,表現出較高的易怒性和衝動行為。
理解青春期情緒特徵的關鍵還包含大腦發展的不同步性。掌管基本情緒反應的邊緣系統,特別是杏仁核,會在性荷爾蒙的催化下優先成熟,變得極度活躍。相對地,負責理性思考、衝動控制和情緒調節的前額葉皮質則是大腦中最晚成熟的區域,其發展會持續到二十五歲左右。這種失衡導致青少年面對壓力時,更容易被杏仁核主導,選擇快速的情緒化反應,而非審慎的理性分析。這些生理變化與學業壓力、同儕關係、自我認同等社會心理因素交互作用,使輕微的社交挫折可能被放大,引發顯著的情緒痛苦。
面對這些挑戰,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是重要的。規律睡眠是首要任務,青少年每天需要8小時的睡眠,以穩定荷爾蒙節律。規律運動能促進內啡肽分泌,每天至少 30 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有助於調節情緒。營養均衡的飲食,能支持神經傳導物質的正常合成。學習情緒識別與調節技巧也很重要,包括為情緒命名、練習深呼吸放鬆、發展問題解決策略等。家長和教育者的支持角色不容忽視。提供充滿理解與耐心的環境,積極傾聽而非立即評判,承認並接納青少年的情緒體驗,都有助於建立良好的溝通。在給予更多自主空間的同時,也應維持清晰一致的界線與規則,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安全感。
需要特別留意的是,雖然情緒波動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但若出現以下情況應尋求專業協助:明顯低落或易怒持續至少兩週並影響日常功能、對平常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睡眠或食慾大幅改變、反覆出現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出現自傷或自殺的想法。這些可能涉及焦慮症或憂鬱症等臨床狀況,需要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的專業評估與介入。
青春期的情緒變化有其深刻的生物學根源,是成長過程中的自然現象。透過理解背後的生理機制、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強化情緒管理技能,以及建立穩定的社會支持系統,就能順利度過這個充滿挑戰的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