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停看聽

醫師文章

文/骨科部 賴韋丞 主治醫師

下背痛俗稱『腰痛』,為腰椎兩側疼痛,可能只侷限於特定的壓痛點,也可能大範圍的腰臀間疼痛。根據文獻資料,下背痛為民眾第二常見的就醫原因,約八成的人一生中曾受腰痛困擾。大部分的成因是肌肉的過度使用,引起肌肉、筋膜發炎,其他為脊椎退化、外傷、感染或腫瘤。當然不同的病因,治療的方向就不相同。

而脊椎退化是種退化現象,有椎間盤高度降低、椎間盤突出、骨刺增生、黃韌帶增生與鈣化、椎孔狹窄、脊椎滑脫,若同時壓迫神經,會造成下背痛、下肢的痠麻抽痛(俗稱『坐骨神經痛』)、及間接性跛行。這些症狀按病程可為急性與慢性,急性下背痛大部分會於六週內緩解,而慢性下背痛會持續十二週以上,日後即使症狀好轉,仍有高機率會復發。

 治療方面首先建議採保守治療,最佳的居家治療為休息及熱敷,軟式背架減輕疼痛指數,但不建議長時間穿戴,容易造成腰部肌肉萎縮。藥物治療常使用止痛藥階梯式的給藥方式,第一線的用藥為普拿疼及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並且合併使用肌肉鬆弛劑。慢性頑固的下背痛則可考慮加上類嗎啡類藥物、三環抗憂鬱劑、BZD類抗憂鬱劑或抗癲癇藥物,在使用之前,須先瞭解及討論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必要時立即停藥。

 非藥物治療包括了物理治療及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可以運用紅外線、超音波、震波、熱敷、電療等方式,運動治療則是透過瑜伽、皮拉提斯和太極等活動,可以改善關節柔軟度、伸展攣縮的背肌、增加肌肉力量,進而改善症狀及恢復功能。此外推拿、針灸、按摩搭配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

 一般接受保守治療超過六個月,或疼痛難耐導致生活品質及功能下降之患者,可考慮接受手術治療。脊椎手術不外乎神經壓迫就做神經減壓,椎體不穩定就需骨釘固定、脊柱融合術,而過去手術往往造成背部肌肉大範圍破壞(圖一),進而使背肌纖維化及萎縮,導致日後的腰痠背痛。

圖一、傳統術式撥開背肌及清除正後方骨頭組織。

 因此,現今新式的脊椎手術降低了肌肉組織破壞,術中失血量少、術後恢復快、傷口感染率低、住院天數少、術後背部肌力量喪失少。如脊椎經皮內視鏡手術(PELD),藉由內視鏡將病灶移除,解決椎間盤突出或因黃韌帶增生及骨刺產生的椎管狹窄。對於較不穩定的脊椎滑脫,則可利用管狀撐開器及顯微鏡(圖二),便可將手術傷口縮小,由背側進入行神經減壓及脊椎融合術。

圖二、在管狀撐開器內,行神經減壓及椎體融合術。

 另外,前位脊椎融合(ALIF)及斜位脊椎融合手術(OLIF)則是從前側進入脊椎,雖須通過腹斜肌及拉開腹膜腔,經由天然解剖通道行椎間盤切除及脊椎融合,但術中不會撥開神經組織,因此可置放較大尺寸的椎體融合墊片(圖三),一來增加椎間盤高度而恢復腰椎前凸角度,二來矯正脊椎側彎,手術過程皆不需破壞骨頭及脊椎關節,因此縮短骨頭癒合時間、降低假性關節生成機率、減少術後背部疼痛,進而及早返回工作。

圖三、由腹側進入,從天然通道置入較大尺寸的椎體融合器。

 最後,我們必須了解沒有任何一種治療是一勞永逸或者不會復發的。選擇手術前,必須了解下背痛原因,明白各術式之優缺點,以病灶解除為前提,盡可能採破壞性小、結構保留多的方式為上策。

C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