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骨科部 林聖傑 主治醫師
骨鬆防治中心執行長
在骨科當中的小兒骨科,是個特殊族群;小朋友一方面因特殊的先天性疾病,如:成骨不全症、佝僂症,導致病程容易面臨骨折、膝蓋外翻變形等狀況。再者,在生長過程中,生長板的骨折或受傷,後續導致生長遲滯跟長短角度變化影響,這些都跟成人有著不同的疾病特性。
從骨科發展以來,小兒骨科都是在各項研究及創新中尋求新的成果。例如「骨痂延長術」,是1950年代,由蘇聯人伊利沙諾夫(Ilizarov)發展的環狀外固定器(Ilizarov fixator),初始是為了治療因戰爭造成脛骨骨折癒合不良,後續用於各種骨科肢體嚴重畸形甚至瀕臨截肢的個案,這類病患包括:嚴重長短腿、骨髓炎後遺症、侏儒症等。
手術方式主要透過微創截骨術,讓截骨處形成新生成的骨痂,這些骨痂透過特製的延長器,每天短距離的拉長,最終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上。手術像是催眠這些骨頭,讓它都往特定的方向搬家,但是彼此間又手拉著手,進而形成新的骨頭。
(一) 骨畸形矯正新發展:
3D列印手術導引、泰勒式矯正環
骨骼畸形的發生,肇因可能是先天的特殊疾病;也可能是後天骨折或受傷引起,雖然來自不同的原因,但都能以新的醫療科技發展而受惠。
「3D列印手術導引」:
從1980年日本透過光固化將塑膠分子開始3D列印,之後美國將相關技術逐步成熟,從材質面的增加,進步到列印金屬骨材;手術設計面的配合:用電腦斷層將骨折、腫瘤處進行掃描再透過電腦分析,一方面模擬截骨後的結果,一方面將骨骼列印出來,於手術前後比對,更進一步做成手術切割導板。本院在3D列印已有多項成功臨床經驗,客製化規劃提供更精準的治療。
「泰勒式矯正環」:
骨延長器,從1950年代於蘇聯起步,經歷多次改良,目前最新一代的矯正環就屬泰勒式矯正環的普及度最高,除了原本長短方向的治療能力外,將延長架改成6向式,同時六支不同的延長架來協助治療,也增加了旋轉、角度治療的兩個特點。同時,隨著3C產品的普及,紙本衛教模式也進步到手機APP功能,使醫生及患者家屬可透過APP來瞭解治療進度,達到雙向溝通。
泰勒式矯正環,於109年成為健保事前審查品項,提供18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幼兒進行畸形矯正,中山附醫有幸成為中部唯一有使用經驗的醫學中心,期望在未來協助下肢畸形的病人。
(二) 骨折後感染的新治療:
未癒合處切除、合併延長手術
骨折在骨科手術是非常常見的疾病,但是少數沒辦法很成功的癒合,可能的原因包括:開放性骨折、後續感染、或植入物失效,一旦骨折後發生這些併發症,就會成為病人跟醫生的夢靨。
這些骨折未癒合,可能合併有難癒合的開放性傷口,或有從骨頭延伸至皮膚的通道。傳統治療上,需要反覆的進行清創手術、骨折再固定、自由皮瓣手術來治療。除了,這些方式之外,還有其他選擇嗎?如何使用環形外固定治療呢?
當骨折未癒合處慢性化後,該處骨頭可能已成毫無生氣的死骨,若同時還加上表皮傷口時,與其選擇經歷多次清創手術、取其他部位的皮肉來覆蓋,其實可以選擇更直覺性的手術,將未癒合處的死骨切除,同時將表皮傷口關閉,並且透過骨延長術,從優良品質的骨幹處,將移除骨塊的長度逐步拉長,整體肢體長度是維持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