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別怕!從傷口照護到復健的營養祕訣—飲食如何助您一臂之力

營養師文章

文/營養科 陳予安營養師

陳予安營養師

  無論是不小心扭到腳、拉傷肌肉,或是跌倒骨折、日常擦傷,如果沒有好好照護,可能會痛更久、恢復更慢。除了正確處理和復健,飲食營養能提供修復組織的原料與能量,讓身體更有效率地修復。

足夠熱量,讓身體有力氣修復

  許多人因為受傷後活動量減少,擔心發胖而減少進食,但受傷本身就是壓力,身體修復需要能量,若熱量不足不但無法有效修復,還可能導致肌肉流失,使體力下降、影響後續復健效果。大致建議每天熱量攝取為體重乘以 25~30 大卡,例如60公斤的人,每天約需 1500~1800大卡,可依個人活動量做微調。若因疼痛或不方便行動而導致食慾降低,可嘗試少量多餐或在餐間補充點心,確保身體有足夠能量進行修復。

蛋白質要足夠:修復細胞的好幫手

蛋白質是修復組織與維持肌肉的重要來源,受傷後身體對蛋白質的需求會增加,以支持組織修復與新細胞生成。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約 1.2~1.5公克蛋白質,例如60公斤者每天需要 72~90公克,可分配於三餐與點心中,每餐至少吃到一到兩個手掌大小的蛋白質來源,如豆製品、魚、蛋、瘦肉或低脂乳製品,幫助傷口癒合與肌肉修復。

抗發炎食物,加速傷口修復

  受傷後會出現急性發炎反應以幫助修補組織,但若長期慢性發炎,反而會影響癒合速度,適量攝取抗發炎食物有助於身體恢復。Omega-3 脂肪酸具有抗發炎特性,食物來源包括鮭魚、秋刀魚、亞麻籽、奇亞籽和堅果等;蔬果中的植化素與抗氧化物質也能減少慢性發炎與氧化壓力,建議每天攝取多彩蔬果,如綠葉蔬菜、胡蘿蔔、甜椒、番茄、莓果和柑橘類水果。

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生成

  維生素C也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幫助組織修復與傷口癒合。建議每天攝取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如奇異果、芭樂、柑橘、番茄與甜椒等。

鋅與維生素A:支持免疫與細胞修復

  鋅與維生素A能幫助細胞增生與免疫支持,促進傷口癒合。鋅的來源包括牡蠣、蝦、瘦肉、南瓜子和堅果;維生素A則存在於胡蘿蔔、南瓜、深綠色蔬菜與動物

肝臟中。

充足水分,讓修復進行得順利

  充足水分能幫助代謝廢物排出與維持循環,讓營養更有效運送到受傷部位,並維持組織水分與彈性,有助於傷口癒合。一般建議每日飲水量 1500~2000毫升,可依體重與流汗量調整。

飲食中有幾點要特別避免以免延緩修復或加重發炎

  首先是「避免高飽和脂肪食物」,如油炸品、肥肉、奶油與部分加工食品,因過多飽和脂肪易增加體內慢性發炎;其次是「避免精緻糖攝取過量」,如甜點、含糖飲料、糖果,因高糖飲食會造成血糖波動與潛在發炎反應;最後是「避免反式脂肪」,如部分氫化油製品、市售酥皮點心與部分油炸品,因其會增加心血管負擔與慢性發炎風險。

  如果已經開始復健運動或物理治療,飲食營養也能幫助肌肉修復與降低運動後不適感。例如,復健訓練後30分鐘內攝取含有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的小點心(如豆漿加香蕉、低脂牛奶加全麥吐司)有助於修復肌肉,補充能量,幫助體力恢復並支持後續訓練。

  總結來說,受傷後的恢復不只是休息,更需要吃對食物來支持修復與降低慢性發炎。原則是「吃得足夠,選擇天然且營養密度高的食物」,避免過度限制熱量導致恢復不良,並搭配適量的復健運動與充足水分,幫助你更快回到日常生活與運動訓練中。

  別小看每天吃進去的食物,營養就是你復健路上的秘密武器,吃對、吃夠、吃得安心,就能讓你的受傷恢復期不再漫長,並減少後續反覆受傷的風險,早日恢復原本的健康生活。

C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