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七月

最適合自己的減重飲食法

文/ 營養科 楊韻涵營養師


楊韻涵營養師

  減重飲食法包羅萬象,熱門的低碳飲食、低脂飲食、168斷食、52斷食、生酮飲食、正念飲食、各式各樣的飲食法推陳出新…儘管如此,卻沒有一種飲食法可以100%的適合所有族群。飲食方法合適性受到個體生理差異、生活環境、經濟等因素影響。

  我們該如何從不計其數的飲食法中找到合適自己、可以長期執行的方法呢? 首先,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減重」,但每個人都需要獲取能量來延續生命,所以若把人體比喻成房子,它就會需要鋼筋、水泥(熱量)來作為基礎來建構,需要各式各樣的建材、零件來組裝(維生素、礦物質),由此可知多元攝取適當的營養,對人體是很重要的。本篇文章也將以這樣的基礎下來做討論。

藉由簡易的方式來判斷自己需不需要減重,您可否想過自己的體態屬於「胖」、 「瘦」還是「標準」呢 ?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以比較簡單經濟,便於推廣的方法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表一)來判定自身體位,BMI指數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的機率也就愈高;有趣的是,各國間BMI體位的切點有所不同,然而自身主觀認為的自己胖、瘦,更多來自身體意象、社會環境、文化因素、成長背景所影響。


表一、18歲以上成人,藉由BMI了解自身的體位範圍

  若想要更深入了解自己是否處於「肥胖」,同時參考「體脂率」、「腰圍」、「腰臀比」(表二),是相對客觀的指標;而這些數據展現出「生活型態與生理狀態交織的結果」,我們更需要著重「如何調整生活、飲食型態」。


表二、成人體脂率、腰圍、腰臀比肥胖定義

「肥胖」大多是「生活型態與習慣疊加而成」的結果

  在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的調查中,若是以BMI做為標準男性肥胖與體重過重盛行率分別為 28.4%及 30.5%,女性分別為 19.6%及 23.2%,男女性體重高於理想體重的比例則達五成。以體脂肪含量為標準統計肥胖盛行率,19歲以上的男性體脂肪過高的比率佔超過80%,19歲以上的女性則是超過90%。由此推測,儘管我們的BMI體位「正常」也可能有隱藏的「肥胖」危機。撇除掉疾病、治療、藥物而引起的肥胖,絕大多數的肥胖跟我們的其中包含作息、飲食以及規律運動與否有所關係,有著各式各樣的因素含著可控與不可控。以能量平衡的觀點出發,單討論「減重」只要所攝入的熱量「低於」所消耗的熱量,體重就會下降,配合良好的飲食策略以及運動計畫,盡可能的朝著「增肌減脂」的方向前進。

了解是改變的第一步 飲食紀錄

  在飲食管理的開始,並不需要繁瑣的步驟,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法,就要先從「了解自己」開始。飲食紀錄是為了從「現有的飲食方法」中找到合適的方向調整,飲食記錄的方法有的人會選擇APP紀錄或是透過、拍照、寫字紀錄,找一個自己可以接受而且方便執行的方法。其中拍照是不錯的方法。

營養小貼士 –拍照原則

  • 食物旁邊放比例尺(例如:卡片、錢包、手)
  • 記錄吃東西的時間
  • 拍下所有食物(包含突如其來的點心、零食)
  • 可以用文字補充說明(哪些東西沒吃、感覺自己沒吃飽….)

哪些地方是需要改變、優先執行的?把握原則前進吧!

  飲食熱量可以從「烹調方式」、「食材種類」、「飲食份量」三個方向來做討論、分析。以下為減重為目標、均衡飲食的方向做討論:

  • 烹調方式:以蒸、煮、烤、水炒為主。減少炸、燴、醬汁等烹調方式。
  • 食材種類:減少高精緻加工的食物,以天然食物為優先,並以吃足「全榖雜糧類」、「蔬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這六大類食物為目標。
  • 飲食份量:隨著減重目標、運動計畫,而有所不同。

  建議可以「我的餐盤」為準則,「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飲食記錄看飲食線索 – 定期復盤

  飲食管理的最一開始,並不需要把食物秤重、知悉所有熱量的食物。飲食是日復一日的累積,由「有意」及「無意」的選擇堆疊而成。了解對於自己的飲食線索「進食時間」、「外食、自備比例」、「食物的烹調方法」、「飲食型態是否均衡」、「嗜好性食物出現頻率、份量」等,從線索中找到最需要改變、可優先執行、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來規劃飲食。

永遠準備好第二方案 – 不怕突如其來的變動

  經由一段時間的飲食紀錄,可發現飲食的規律,但生活是充滿變動,常備一些生活中容易缺乏的食物種類,像是常備鋁箔裝的豆漿來做蛋白質的補充,準備方便的蔬菜(海帶芽、木耳飲)來補充外食的不足,不被單一的飲食製備方式所限制,遇到突如其來的邀約也可以適時地做出調整。

我們只需穩穩地邁開步伐 – 尋求專業協助

  改變飲食如同需要耐力的馬拉松,並不是短跑衝刺的快速比賽,不比誰跑得快,先以跑完全程為目標。要跑完一趟馬拉松,需要有策略的配速,這時候尋求專業的協助,準備好自己的飲食紀錄找可信任的專業人士做諮詢,可以更有效率地找到改變方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法。

4
六月

營養與免疫

文/營養科 趙佩君 營養師

  最近身旁的朋友,身體陸續出現問題,身體莫名長出水泡來,經醫師診斷是天皰瘡(Pemphigus),罕見的自體免疫水皰性疾病,表現為黏膜及皮膚一直出現水皰。例如流鼻血,安排門診手術電燒將出血的血管電燒掉,但仍不止血而且血小板超低,經醫師詳細診察後居然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狼瘡),一種慢性(長期)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影響多個身體部位。

免疫系統是什麼?

  我們每天都不斷接觸各種潛在有害的微生物。我們的免疫系統是體內複雜的網絡,可以保護我們免受這些有害微生物以及疾病侵害。它可識別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外來入侵者並立即採取行動。人類擁有兩種類型的免疫力:先天性和適應性。先天免疫,透過保護屏障針對試進入我們身體的病原體的一線防禦;這些障礙包括:皮膚(阻擋大多數病原體)、黏液(捕獲病原體)、胃酸(消滅病原體)等。適應性或後天免疫,是一個學習辨識病原體的系統。它受到我們體內細胞和器官(如脾臟、胸腺、骨髓和淋巴結)的調節。當異物進入體內時,這些細胞和器官會產生抗體,並針對該有害物質的免疫細胞(包括不同類型的白血球)增殖,並攻擊摧毀它。然後,我們的免疫系統會透過記住異物來進行適應,這樣,如果它再次進入,這些抗體和細胞就會更有效、且快速地摧毀它。

觸發免疫反應的條件

  發炎是人體先天免疫反應中重要的正常步驟。當病原體攻擊健康細胞和組織時,一種稱為肥大細胞的免疫細胞會反擊並釋放稱為組織胺的蛋白質,從而引起發炎。發炎會產生疼痛、腫脹和液體釋放,以幫助排出病原體,組織胺也會發出訊號,釋放更多的白血球來對抗病原體。然而,長期發炎會導致組織損傷,並可能壓垮免疫系統。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或第 1 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部分是遺傳性的,亦因過敏,導致免疫細胞攻擊並破壞健康細胞。

哪些因素會抑制我們的免疫系統

  1.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長,我們內臟器官的效率會降低;胸腺或骨髓等免疫器官所產生的抵抗感染所需的免疫細胞較少。老化有時與微量營養素缺乏有關,這可能會加劇免疫功能下降。
  2. 環境毒素(煙霧和空氣污染微粒、過量飲酒):這些物質會損害或抑制免疫細胞的正常活動。
  3. 體重過重:肥胖與低度慢性發炎有關。脂肪組織產生可以促進發炎過程的脂肪細胞因子。
  4. 飲食不良:營養不良或飲食缺乏一種或多種營養素會損害免疫細胞和抗體的產生和活性。
  5. 慢性疾病:自體免疫和免疫缺陷疾病會攻擊免疫細胞可能喪失功能。
  6. 慢性精神壓力:壓力會釋放皮質醇等激素抑制發炎(發炎最初是激活免疫細胞所必需)和白血球活動。
  7. 缺乏睡眠和休息:睡眠是身體恢復的時間,在此期間釋放細胞激素來對抗感染;睡眠過少會降低這些細胞激素和其他免疫細胞的數量。

增強免疫力的飲食

  多樣化飲食,攝取足夠營養對所有細胞(包括免疫細胞)健康和功能是必需的。身體免疫反應每個階段依賴許多微量營養素存在,已確定對免疫細胞生長和功能至關重要的營養素,包括維生素 C、維生素 D、鋅、硒、鐵和蛋白質。腸道是免疫活動和抗菌蛋白產生的主要場所,飲食決定腸道內微生物種類且發揮著重要作用。大量水果、蔬菜、全穀物和豆類的高纖維、富含植物飲食似乎可以支持有益微生物生長和維持。

支持健康免疫系統的 8 個步驟

  1. 均衡飲食,包括完整水果、蔬菜、瘦蛋白質、全穀物和大量的水。
  2. 平日飲食若不均衡,可服用含有多種營養素中複合維生素。
  3. 不要吸煙。(如果吸煙,請停止)
  4. 適量飲酒。
  5. 適度定期運動。
  6. 每晚 7-9 小時睡眠,並保持固定起床和睡覺時間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促進順暢的睡眠周期,使我們能夠進入更深、更安寧的睡眠。
  7. 管理壓力,試著找適合自己生活方式健康策略,無論是鍛鍊、冥想、特定愛好,與值得信賴朋友交談。感到壓力時可練習規律、有意識的呼吸,嘗試簡短正念呼吸練習。
  8. 全天洗手,從戶外回來時、準備和吃飯前後、上廁所後、咳嗽或擤鼻涕後。
5
三月

營養護航抗癌更有力

文/營養科 林君玲營養師


林君玲營養師

  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療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因爲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導致身體不適進而降低攝取量,加上癌細胞在身體無形增加營養的需求,往往到了爆瘦才驚然發現營養不足的情況。足夠的營養攝取不僅可以維持體重,幫助身體儲存養分及免疫系統的運作,還能減緩化療帶來的不適感,提高身體對抗疾病的能力,提升整體生活品質。

癌症治療中的營養需求

  在治療期間,患者的身體需要更多的營養支持,以應對治療帶來的影響。以下是治療中的營養需求及相應的建議:

補充足夠的能量

  在接受化療的過程中,患者常常面臨食慾不振的情況,這可能導致能量不足。為了確保足夠的能量攝取,患者可以考慮以下飲食建議:

  • 增加營養密度: 選擇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如均衡配方、癌症專用配方等,可以在進食量有限的情況下攝入更多熱量。
  • 少量多餐: 增加每日用餐餐數,對於食慾不振的病人,有助增加熱量的攝取。
  • 適量攝取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為日常主要熱量的來源之一,主食類食物如白米、麵條、地瓜、燕麥穀物、玉米等,有助於提供持久的能量,維持日常能量消耗。
  • 不飽和脂肪酸食物攝取: 脂肪是良好的能量來源,選擇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苦茶油、魚油、堅果等,有助於維護身體機能。

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蛋白質是身體修復和維持肌肉組織的必需品,對於治療中的患者尤為重要。以下是一些提高蛋白質攝取的建議:

  • 多選擇優質蛋白質:雞豬牛羊肉類、魚類、海鮮類、豆腐、蛋等的都是很好蛋白質來源,可獲得身體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另外,可將豆漿、牛奶作爲日常飲料,除了可以補充蛋白質攝取以外, 同時也補充了水分。
  • 蛋白質補充劑: 若平時進食無法達到目標量,可在醫師或營養師的建議下,適時考慮蛋白質補充品,以確保足夠的蛋白質攝取。

癌症治療中副作用發生及營養處方

  癌症治療的副作用,尤其是噁心、嘔吐、口腔潰瘍等,都會直接影響患者的進食。在這種情況下,營養的考量不僅僅是提供足夠的營養素,還包括如何應對治療副作用,確保患者能夠進食的同時降低進食帶來的不適。

  • 口腔黏膜破損:選擇軟質、不刺激的食物如布丁、絞肉、豆腐、蒸蛋、稀飯、細麵、地瓜泥,瓜類蔬菜、香蕉、木瓜、葡萄等食物相互搭配,有助於緩解口腔黏膜破損不適。
  • 噁心、嘔吐:建議少量多餐(每日5~8餐),避免食用油膩、辛辣或油炸的食物,選擇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如蘋果醋、薑茶等,有助於緩解不適感。放慢進食速度,保持足夠水分攝取,避免空腹,以減輕噁心感。
  • 食慾不振:建議每1-2小時進食少量正餐或點心,避免過度飽足。在主餐時先攝取固體食物,將液體食物分散在兩餐之間。餐前可飲用少量酸梅汁或洛神茶,激發食慾。另外,準備一些方便的點心和飲料(如清蛋糕、冰淇淋、小饅頭),有助於提供補充營養的便利選擇。
  • 腹脹:建議少量多餐,避免攝取粗糙、多纖維、易產生氣體的食物,並減少刺激性食品或調味品的攝取。食物溫度宜保持適中,避免過熱或過冷,並考慮進行輕微運動或散步,有助於緩解腹脹感。
  • 腹瀉:建議少量多餐,選擇嫩肉、精緻穀類、過濾的果汁、蔬菜汁或低纖維的蔬果,有助減少糞便體積。避免攝取油膩、油炸或過甜的食物,暫時避免牛乳及乳製品。嚴重時可選擇清流飲食,如過濾米湯、清肉湯、果汁及茶等,同時注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 便祕:建議每日攝取足夠液體,包括開水、果汁、菜湯等,確保每天飲水量達到8~10杯(240cc),有助於使糞便變得柔軟。同時,增加膳食纖維攝取,如糙米、燕麥、蔬菜等。若有體力的情況下可考慮進行輕微運動或散步,促進腸胃蠕動,進一步緩解便祕情況。
  • 吞嚥困難:避免乾燥、太硬或太黏的食物,亦可使用增加食物黏稠性的材料,如麵粉澱粉、樹薯粉、商業增稠劑、蔬菜泥或嬰兒米粉,有助於改善食物的口感和易吞嚥性。
  • 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保持均衡飲食,攝取高熱量和高蛋白的食物。避免生食,如生魚片、未熟的蛋黃等,而水果雖可生食,也應保持清洗乾淨,建議選擇可去皮水果。這樣的飲食選擇有助於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同時降低感染和其他風險。

  最後,癌症營養需要跨團隊的醫療支持,與其他職類專業人員的緊密合作,以制定個人化的營養治療計劃,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這樣的營養照護不僅有助於治療效果的提升,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癌症營養諮詢服務

  根據研究,營養不良是癌症病人常見的問題因健保未給付營養諮詢費用,病人與家屬常常忽略營養諮詢的重要!

  本院提供癌友專屬「營養諮詢門診」,針對不同的癌症類別、身體狀況與治療階段由專業營養師為您解答各類飲食問題,並提供個人化的癌症飲食指南!

  •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 08:30~11:30 ; 14:00~16:30
  • 服務流程:營養師諮詢服務時間—>至汝川大樓三樓癌症資源中心->可轉介接受免費營養諮詢服務
  • 服務專線:04-24739595分機20333
  • P.S 營養諮詢還有提供精美宣導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