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養科 蕭鈺瑾營養師
早產兒指懷孕未滿37週出生的嬰兒。根據懷孕週數的不同,可將早產兒進一步分為極早期早產(小於28週)、早期早產(28至32週)、中期早產兒(32至34週)與晚期早產兒( 34至36週)。由於出生時胎齡不足,早產兒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和消化系統等尚未完全成熟,這使得他們在生命早期面臨許多健康挑戰。餵食問題是其中之一,對早產兒的成長和發展尤為關鍵。
由於早產兒尚未完全發育,他們在餵食過程中常遇到多種困難:
1. 神經系統尚未完全發育,無法有效協調吸奶、吞嚥和呼吸。這種協調能力通常在懷孕 28至 34週之間逐漸發展,因此胎齡小於 34 週的嬰兒,可能出現餵食困難甚至窒息風險。
2.消化系統發育不全,胃排空時間較長,且消化酵素不足,容易出現腹脹、嘔吐等腸胃不耐受的情況,影響營養的吸收與利用。
3.胃容量小,一次可攝取的奶量有限,易出現嘔吐等不適,更需要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養。
4.由於體力有限,餵食過程中容易疲憊、吸吮能力不足,導致奶量攝取不足,進一步影響生長發育。
母乳是早產兒的最佳營養來源。研究顯示,母乳中的營養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如免疫因子、酵素和生長因子)對於支持早產兒的健康和發育至關重要。早產媽媽的乳汁成分與足月產媽媽有所不同,含有更多的蛋白質和免疫成分,更適合早產兒的需求。下列表格整理出母奶與早產兒配方奶水差異之處。

針對早產兒的餵食挑戰,醫療團隊通常會根據個體的健康狀況和發展需要,採取以下策略:
1. 分階段餵養
早產兒的營養攝取通常從靜脈營養開始;在極早產階段,早產兒更需要依賴全靜脈營養(TPN)提供基本的液體、營養和電解質,隨著腸道成熟逐步過渡到經胃管餵食,最後發展到經口餵食。
2. 漸進式餵養
採用少量多次的方式,從少量開始逐步增加攝取量,以降低腸胃負擔,減少腸胃不耐受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風險。
3. 優先使用母乳
鼓勵以母乳作為主要腸道營養來源。若母乳供應不足,可通過母乳強化劑補充蛋白質、熱量和礦物質,或使用早產兒專用配方奶作替代。
4. 非營養性吸吮訓練
在早產兒準備經口餵食前,通過安撫奶嘴或吸吮空乳頭進行非營養性吸吮訓練,幫助發展吸吮與吞嚥的協調能力。
5. 監測餵食時反應
餵食過程中需密切觀察早產兒吸吮與吞嚥狀況、腸胃道耐受性,如嘔吐、腹脹或排便情況,及時調整餵食內容(營養成分)與餵食量。
6. 定期評估營養狀況
定期追蹤早產兒的體重、身長、頭圍,必要時監測血液中的營養指標,確保餵養計畫滿足生長需求,避免攝取不足而影響生長發育。
早產兒的餵食挑戰是一個多層面且需要個別化處理的問題。透過適合的餵養策略,能有效改善早產兒的營養狀況,促進其健康成長。醫療團隊與家庭間的合作,共同幫助早產兒順利度過人生第一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