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面神經麻痺(facial palsy)的物理治療

民眾投稿文章

文/林佩儀 物理治療師

疾病介紹

  顏面神經麻痺起因於腦瘤、腦膜炎、糖尿病、中風、帶狀皰疹感染與萊姆病,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細菌性急性感染性疾病,但常被視為原發性或不明原因。

  其分類可分為腦部損傷的中樞型(central type)與顏面神經損傷的周邊型(peripheral type),其臨床分辨為中樞型仍有抬頭紋,因額肌受兩側大腦支配,因此只有下半臉肌肉會無力。

  典型症狀為臉部麻刺感、眼皮不能閉合、臉部肌肉癱瘓、歪嘴、味覺異常、中度或嚴重頭痛與頸痛,以及無法解釋的症狀(包括:記憶力問題、平衡問題、同側肢體感覺異常、同側肢體無力與笨拙感)。

  預後方面,在發病一週後可透過神經電生理檢查顏面神經,評估嚴重度與預測未來恢復情況。非完全麻痺的患者幾乎可在一個月內恢復,85%的患者在發病三週後開始恢復;15%的患者於三到六個月後開始恢復。通常90%的患者可在十八個月內恢復。71%的患者可完全恢復,12%的患者恢復尚可,4%的患者恢復較差。若前兩週內有動作恢復,則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如果三週或更晚才開始恢復,將有較明顯的後遺症。

臨床處置

神經內科:

  1. 發病初期服用類固醇藥物治療,以降低顏面神經發炎腫脹。
  2. 補充維生素B群或B12,以幫助顏面神經進行修復。
  3. 若無法闔眼可透過眼藥水或是眼罩預防角膜炎。

中醫:

  1. 中藥。
  2. 針灸。

物理治療:初期可及早就診,之後亦可在家自己執行按摩、運動。

  1. 電刺激:初期藉電流刺激各臉部肌肉收縮,以維持肌力避免萎縮。
  2. 臉部按摩:增加臉部血液循環,減少臉部僵硬感。

按摩的順序:(圖2)

撫推(effleurage ):

將臉部分為上、中、下三區域(圖1),雙手交叉掌面輕壓皮膚用平穩和緩速度從中央往兩耳方向滑過,每個區域重複三到五次。

指腹揉按(finger kneading):

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併攏輕壓住皮膚,從髮際線往下巴揉按全臉,每個位置繞三圈。

擰扭(wringing):

大拇指和食指抓提起患側臉部皮膚肌肉,從髮際線往下巴提扭,做三回。

點擊(piano playing):

用五指指尖像彈鋼琴的力道,從髮際線往下巴敲點全臉一次。

撫推(effleurage ):

將臉部分為上、中、下 三區域(圖1),雙手交叉掌面輕壓皮膚用平穩和緩速度從中央往兩耳方向滑過,每個區域重複三到五次。

  • 臉部肌肉運動:抬眉、皺眉、眨眼、睜大眼、皺鼻、微笑、做出ㄚ一ㄨㄟㄛ嘴型、嘟嘴、嘴巴鼓氣、小遊戲(例如:擠眉弄眼扮鬼臉、吹衛生紙 (圖3)、吸管喝水、吹氣球、咬粉圓或口香糖)。
  • 肌肉再教育:待臉部肌肉均有動作時可搭配照鏡子,練習臉部肌肉運動,調整患側肌肉力道,重新訓練臉部肌肉控制力,以達對稱。

總結

  顏面神經麻痺雖然不是嚴重的病症,但因影響美觀容易造成自卑,甚至產生許多日常生活的不便。周邊型雖無明確的致病機轉,但包含我在內,許多臨床患者和周遭朋友都是因為疲憊、壓力大、睡眠不足而使病毒趁機攻擊顏面神經,因此能在忙碌之餘好好休息才能有效預防。倘若真遇到了也不要害怕,及早發現治療才能讓傷害減到最小。

C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