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復健醫學部 張時中醫師
看到「復健機器人」幾個字,在各位讀者腦海中不知是浮現出什麼樣的畫面?是電影中的鋼鐵人?還是可以變換不同能力的變形金鋼?的確有些復健機器人看起來就像酷炫電影中的特殊裝備,而有些復健機器人則看起來像充滿未來科技感的太空船。
在傳統的復健過程中,病人需要治療師手把手的帶領,教導中風患者如何可以重新學會走路,如何使用自己的手來穿衣、吃飯;教導脊髓損傷患者如何重站起來,如何可以走的更穩更好。這些復健過程不但耗時耗力(對病人及治療師而言都是),而且復健成效也會因治療師的經驗、技巧及患者的配合度而受到影響。
拜科技日新月異所賜,以前在科幻電影中所見的特殊裝備現在也都逐漸現身於醫療場景中,智能復健機器人的導入也讓復健患者有了不同的治療選擇。機器人復健的優點在於機器人可以提供比傳統復健更高頻次、更密集及更高強度的復健訓練,也就是患者在短時間內接受比傳統復健更多的復健訓練;經由人工智能的開發及應用,智能復健機器人可根據患者接受復健時的表現作出即時的反應,而給予適度的支持力道或給予阻力,改變速度、方向等;在行走訓練時,可以設定不同的行走場景,如行走在平地、爬階梯、崎嶇的路面或泥濘地等。智能復健機器人也可搭配虛擬實境(VR),訓練患者日常生活中之活動,例如園藝活動、廚房工作,也可加入電腦遊戲增加訓練時的樂趣。智能復健機器人的另一項優點就是在訓練過程中,可以詳實記錄患者訓練參數,表現成果,可以作為患者訓練成效的追蹤以及作為下次訓練計劃的參考。本院智能復健中心(圖一、二)設有三組智能復健機器人:步行復健機器人(圖三、四),手臂復健機器人(圖五、六)及手部復健機器人(圖七、八),分別提供不同的訓練部位及目的。
適合使用復健機器人復健的患者包括腦中風、創傷性腦傷、脊髓損傷、腦性麻痺、神經退化疾患(例如帕金森症、多發性硬化症)及骨骼肌肉系統疾患(如骨折、肌腱損傷)等個案。但是患者若因認知不良或躁動,無法配合指令,或是骨折癒合不良及有嚴重的心臟病等則不適合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因此要接受機器人復健之前仍需復健醫師及治療師詳細評估過患者狀況後,才能決定治療方針,及判斷患者是否適合接受機器人復健訓練。雖然復健機器人提供了全新的復健訓練方式,根據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顯示,機器人復健還是需要搭配傳統復健訓練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兩者共同提供治療,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