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開口的煩惱顳顎關節障礙從頸治療

中醫師文章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吳東謙醫師

  你有嘴張不開、打開時伴隨下巴喀拉響及疼痛的煩惱嗎?單側耳前、上排臼齒後方不舒服,但與蛀牙疼痛又不太相似,嘴巴不活動時不太痛,一張口就卡卡的,嘴張越大越難受,閉口時沒法完全閉合,兩側摸起來不對稱,到底是什麼問題呢?該看牙科或是哪一科呢?

  俗稱「下巴關節」的顳顎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位在下顎下頷骨(Mandible)兩側後上端,與顱部側面的顳骨(Temporal bone)連接,耳前摸起凸硬、張口時會往外前突出的關節,作為下巴活動的軸心。顳顎關節障礙泛指張口時關節無法正常滑動伴隨疼痛或咀嚼肌酸痛,在成人的盛行率為31.1%,女性的發生率為男性的2.3倍,症狀初期僅有關節活動不對稱和張口時有異音,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正受其困擾。

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典型症狀包含:

  1. 張口困難與疼痛
  2. 張口閉口耳前有異音
  3. 張口有卡住的感覺及角度受限
  4. 張口偏移
  5. 咀嚼時疼痛

  嚴重時會伴隨顏面及顳額部痠痛、頭痛、肩頸酸痛、耳內疼痛、構音障礙⋯⋯等。常見原因包含咬合不良、不良咬合習性(喜咬硬物、喜咬牙、夜間磨牙) 、壓力、緊張個性、生活作息不良(熬夜、睡眠品質差)等。牙科通常會以咬合板及咬合訓練來介入,嚴重時會透過關節鏡手術介入治療,然而一個常被忽略的顳顎關節痛成因是來自頸椎!

  頸椎的動態與下巴活動密不可分,研究指出70%的顳顎關節症候群患者合併頸部疼痛,頸部筋膜緊繃與顳顎關節痛程高度相關。解剖構造上,咀嚼肌群的附著點與頸椎的終末段皆交會於顱骨,附著於頸椎前緣的肌群與咀嚼肌同屬深前線筋膜。以複雜的生物力學來分析,不良姿勢「烏龜頸」、頭前伸姿態會對下巴關節產生極大負擔:下段頸椎與上胸椎過度彎曲,造成頸椎側面及前緣連接在舌骨周遭的肌群緊繃,使得下頷骨被往後下方拉扯,導致顳顎關節休息時過度壓迫發炎及外翼肌痙攣,當下巴活動時痙攣的肌肉將過度拉扯關節盤而脫位發出咔塔聲響。常人在張口時便會伴隨上段頸椎的伸展,當顳顎關節活動卡住,上段頸椎會增加伸展角度來代償,此代償可能會造成頸椎動態分節受限,反之亦然。從神經支配方面,支配上段頸部的上頸椎神經與咀嚼肌群的三叉神經,彼此會將訊息整匯到三叉頸神經核(Trigeminocervical nucleus),導致頸椎與下巴的疼痛症狀交互影響。

  久坐、低頭族是現代文明的常態,彎腰駝背、烏龜頸等不良姿態帶來了頸部肌群緊繃、雙側受力不平衡導致頸椎小面關節卡壓,造成頸椎的關節活動受限;受限的頸椎在肩頸痠痛之餘,亦影響顳顎關節動態不良、異常受力而張口卡頓疼痛。故「由頸介入」是治療顳顎關節障礙「口難開」很重要的治則。除了電熱療、頸椎牽引等復健治療之外,中醫在頸椎及顳顎關節障礙治療上快速又顯效:傷科頸胸椎復位手法改善椎體小面關節卡壓,治療後可立即感受到下巴關節動態的變化,對於徒手整復不易放鬆的患者亦可使用美式整脊槍活化關節。

  傳統針灸與雷射針灸治療頸部及咀嚼肌群肌痛點療效顯著,大面積的筋膜緊繃可透過傷科理筋手法與刮痧治舒緩,浮針療法是治療頑固筋膜炎的利器。民眾居家可透過穴道按摩來改善顳顎關節障礙,除了下巴周遭的夾車穴、翳風穴、下關穴、上關穴,手腕與手掌的養老穴、外關穴、合谷穴、後溪穴、中渚穴等亦有妙用。

  當然,姿態矯正:挺胸縮下巴、戒除烏龜頸,改善頸椎及顳顎關節的異常受力,才是根本治療「落下巴」的不二法門。

C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