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七月

中醫輔助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

文/ 中西整合醫療科 許睿杰醫師

  40歲廖小姐已結婚生子,近一年家庭與工作較為忙碌,身心承受較大的壓力,近四個月來漸漸觀察到自己有容易焦躁、心悸、手抖、月經量少等症狀,且頸部較為種大感,經新陳代謝科門診安排抽血檢查,發現有甲狀腺功能過高與甲狀腺自體免疫抗體陽性。

  在家族史當中其母親同樣罹患甲狀腺疾病史,這是典型的葛瑞夫茲氏病表現,在西醫治療過程有症狀逐漸改善,但仍有淺眠與心悸的症狀,另外在服用抗甲狀腺藥物過程有輕微腹瀉與皮膚癢疹的現象,尋求中醫協助,藉由中藥輔助,上述症狀皆獲得改善,由於病情穩定,目前抗甲狀腺藥物經新陳代謝科醫師評估後逐漸減量。

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症狀有那些呢?

  甲狀腺屬於內分泌器官,位在頸部甲狀軟骨下方,正常情況下不太會感覺到它的存在,其分泌甲狀腺素,負責調控心血管、神經、胃腸與生殖器官等系統,甲狀腺功能亢進原因很多,例如:亞急性甲狀腺炎、毒性多結節性甲狀腺腫等,其中約80%患者是最常見的葛瑞夫茲氏病,此病起因於自體免疫功能紊亂,臨床常見症狀如下圖說明:

  • 神經系統:焦躁不安,容易發脾氣、難以入眠或淺眠易醒、手抖
  • 消化系統:容易有飢餓感、腸胃蠕動增加常會腹瀉
  • 心血管系統:心動過速、心悸
  • 生殖系統:女性月經量減少或經期不規則、男性精子品質不佳
  • 其他:頸部腫大、眼睛突出、體溫上升、怕熱多汗、倦怠

  由於甲亢症狀是多變化的,且症狀通常是逐漸出現,輕症患者可能只有一至兩個非特異性症狀,例如僅僅只有緊張焦慮,若患者誤認為工作壓力大所引起,容易延誤治療時機,疾病若較為嚴重,則會有多項典型症狀,例如頸部腫大、眼睛突起、心動過速、緊張、失眠等。在年長患者族群,有些人症狀不明顯只表現出心律不整或精神倦怠,而無其他明顯不適情形。

容易罹患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族群

  葛瑞夫茲氏病號發於20-50歲女性,女性發生率又是男性的5-10倍,發病原因第一是家族遺傳,不過雖有遺傳體質,卻也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病,所以第二原因「情緒壓力」是為重要誘發因子,因壓力讓身體產生抗體刺激甲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所引起。

西醫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

  最常使用治療方式是口服抗甲狀腺藥物,例如propylthiouracil或methimazole,服藥後甲亢的症狀很快就會穩定下來,一般療程約2年,病情平穩時會逐漸減量,但是停藥後約4成患者可能會再度復發,少數患者需長期間服藥治療,抗甲狀腺藥物的副作用常見有皮膚癢疹、腹瀉、過敏與白血球減少等。另一種選擇是口服放射碘,藉由釋放β射線破壞甲狀腺細胞,使甲狀腺分泌減少,治療後有些患者會甲狀腺功能低下,需要終身補充甲狀腺素藥物。手術是第三種治療方式,少數患者在術後也會甲狀腺低下。

「情緒壓力」為誘發甲狀腺亢進的原因

  甲亢在中醫屬於癭病,中醫特別重視情緒壓力誘發或加重甲狀腺功能亢進,臨床上觀察到患者會提及在生氣後自覺甲狀腺腫脹更加明顯,中醫古籍有提到:”夫瘿瘤者多有喜怒不節,憂思過度,而成斯疾焉”,目前台灣的工商業生活環境因快速變動,成年人需要面對來自家庭、事業、人際關係等壓力,甲狀腺疾病似有增加趨勢,傳統中醫理論認為,情緒壓力主要影響肝經系統,長期憂思或鬱怒不解,會導致肝氣鬱滯,瘀血、濁氣與痰滯會互結阻滯於頸部引起甲狀腺疾病。

中醫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

中醫師會依據患者體質差異而給予不同處方:

  • 若屬氣鬱痰凝型患者,容易兼見咽中痰梗感、胸悶短氣、時有噁心、苔膩、脈弦滑等,可選用理氣化痰法,藥物選用如半夏、夏枯草、鬱金等,可搭配針刺靈骨穴與豐隆穴。
  • 若屬陰虛火旺型患者,兼見易怒、眠差、面紅、頭脹、口乾、舌紅少苔、脈弦細等,可選用滋陰降火法,藥物選用如生地、牡蠣、黃柏等,可搭配針刺復溜與行間穴。
  • 若屬氣陰兩虛型患者,容易兼見倦怠、憂鬱、汗多、懶言、脈弱細數等,可應用補氣養陰法,藥物選用如黨參、麥門冬、山茱萸等,可搭配針刺合谷穴與太谿穴。

中西醫合治優勢

  中西醫合併治療甲亢有其優勢,中藥可疏通肝經鬱滯、緩和情緒、並能幫忙減少因西藥副作用引起的不適症狀,當臨床症狀與抽血數值改善,西藥減量之時,中醫治療可鞏固療效,降低復發率,有些患者,西藥雖能抑制甲狀腺亢進但是因免疫功能尚未穩定,有時疾病容易反覆發作,可選擇中西醫合治,穩定情緒,調節免疫改善身體自癒力,並配合規律生活,留意飲食習慣,保持情緒平穩,可減少疾病再度復發機會。

日常保健

  應避免攝取海帶、海藻、昆布等含碘較高食品,因患者者體質多兼夾有陰虛火旺問題,也不宜烤炸辣、菸酒與含咖啡因飲品等刺激性食物,香燥傷陰的食物例如羊肉、炒花生、荔枝等宜忌口,可依據體質可選用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荸薺(清心降火、消食化痰)、芹菜(清肝熱)、桑椹(清虛火、滋陰液)等蔬果食用,由於情緒壓力會誘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病友應努力培養運動習慣與興趣以抒發情緒放鬆身心,放慢生活步調並攝取足夠營養,以上皆有助於改善病情。

4
六月

『皮膚紅紅蕁麻疹』中醫幫你斷病根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林坤緯 住院醫師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抱怨身上出現紅斑與腫塊,發癢又不美觀,雖然每次發作不會持續太久,但頻繁發作造成生活上討厭困擾。這種來匆匆去匆匆又惹人厭的症狀便是蕁麻疹,他的特徵是身上會突發性的出現大小不一的風疹塊、血管性水腫,常常會合併發癢的症狀,通常在24小時內會消退。蕁麻疹的發作有些與過敏相關,部分患者則是在皮膚受到刺激(衣物鬆緊帶接觸、曬太陽)後會發作,但有更多患者則是沒有特定的誘發因素。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為避免過敏原使用涼感乳液或是抗組織胺。當然,蕁麻疹的治療中醫也能幫上大忙。

  “醫生,我是不是火氣太大才會長蕁麻疹,這樣要來退退火”這是中醫門診常見的問題, 不少民眾會自己到市場購買黃連粉或青草茶幫自己退火,但常常火沒退還把腸胃搞壞了。中醫辨證最講究的人體與疾病的虛實,蕁麻疹亦可分為火氣大、濕氣重所導致的實證與衛氣不足之虛證兩大病因。

  台灣因為天氣與飲食習慣,不少人是火氣大、濕氣重的體質。火氣大的患者蕁麻疹往往春夏天氣變熱時發作,蕁麻疹表現是顏色鮮紅而且奇癢無比,而且這類型的患者容易合併有臉部易出油、便祕、口臭、易出汗等症狀。濕氣重的患者容易在雨季發作,或是享用啤酒、冰飲料、冰品後起疹,這類患者的蕁麻疹往往病勢起起伏伏不停反覆發作。

  台灣由於環境炎熱潮濕,國民飲食習慣又有大量烤炸辣等夜市小吃或是冰涼的手搖杯飲料,上述兩種病因合併出現的濕熱患者數量不少,這類型的患者除了蕁麻疹又癢又容易發作外,還容易有濕疹、青春痘等皮膚疾病,亦容易有脹氣、胃食道逆流、體味重等表現。

  若是火氣大的人可以自己去買黃連粉或青草茶來退火嗎?黃蓮效果非常強的中藥,臨床常用於胃火大等證型,處理的屬於人體中較深層的火氣。青草茶在中藥性味上與黃連類似皆屬苦寒,效果非常強烈。而蕁麻疹發作時常常是屬於人體比較淺層的火氣,中醫師會使用辛散或辛涼解表的藥物來治療,若是單純使用苦寒的黃蓮或青草茶不但效果不好,還容易傷了腸胃道的正氣導致腸胃不適。

  臨床上應該如何處理蕁麻疹呢?若想要使用中藥控制可至本院中西整合醫療科給專業的中醫師進行診治,不要自行抓藥治病不成反傷身。濕熱體質的患者,除了在中醫科門診拿取藥物改善體質之外,平常可以多進行有氧運動,運動時出汗是排除濕氣最好管道。需注意飲食,盡量避免烤、炸、辣易上火食物,或是甜食、冰飲等容易濕氣在體內積聚的食物。並且規律作息,尤其是在容易發作的季節避免熬夜,以免熬夜產生之陰虛火旺導致症狀加重。

4
三月

癌症的中醫預防之道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陳柏谷主治醫師、陳育嫻住院醫師

  綜觀歷史和不同文化對於惡性腫瘤的描述和認知,目前普遍認為引發癌症的可能原因包括精神抑鬱、飲食不當、環境因素、病毒感染、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一般認為,若長期經歷情緒困擾、缺乏充足睡眠、飲食不良,或受其他身心損害,可能導致自然免疫力降低,增加細胞發生異常變化的風險,甚至可能攻擊正常細胞。在情況較輕時,可能導致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如過敏、蕁麻疹、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而在嚴重情況下,則可能發展為癌症。

  中醫醫學則強調癌症的發生,與人體的正氣虛損、受到所謂「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的外邪、以及流行的疫痛邪毒,長期受侵害、積聚而成病。這些外邪與四季氣候相關,同時與天時、大氣、地理和周遭環境有密切聯繫,這一觀點與現代醫學中的癌症病因學存在相似之處。中醫經典《內經》云:「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當身體保持充沛的正氣,就能抗拒病邪的侵害。

  以寒邪為例,寒邪有外寒和內寒之分,外寒是指氣候和環境的寒象,內寒則指因多種原因引起的臟腑陽氣虧虛、機體失於溫煦所形成的病理狀態。兩者都易導致人體正氣的耗損,與國外統計研究發現低體溫者免疫力較低的關係相符合, 西醫所使用的溫熱療法(Hyperthermia)亦是以溫度的提升,破壞癌細胞的增生。因此,避免生冷飲食、注意保暖至關重要。

  以燥邪為例,燥邪包含食用烤、炸、辣的食物,以及抽菸、熬夜、飲水量不足等行為,長期下來易導致人體黏膜組織乾燥、充血等發炎反應,出現血虛、陰虛的症狀,如:皮膚乾癢、便秘、發熱、煩躁、失眠等;而蛋白職經高溫燒烤會形成異環胺(Herterocyclicamine)化合物,屬第二級致癌物,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飲食上多攝取富含水分的蔬果,避免攝取烤、炸、辣的食物,不抽菸且維持充足的睡眠,可以有效降低罹癌的風險。

  以火邪為例,《內經》提到:「五志過極皆能化火」,所謂「五志」就是人的怒、喜、思、悲、恐五種情緒,情緒和人體氣血的運行密切相關,長期易怒、過度興奮、思慮多或抑鬱、恐慌,心理壓力超出負荷,導致氣機紊亂、臟腑陰陽失調,出現煩躁、易怒、頭暈、失眠、口苦,或喘咳、口鼻出血等症,都屬於火的表現。國內外多數研究也顯示,情緒不佳、壓力大容易導致免疫力差、內分泌失調、影響腸胃健康,長期下來易增加罹癌的風險,因此學習控制情緒,避免長期憤怒、焦慮等情緒波動,可減少火邪對身體的不良影響。

  中醫強調在預防癌症的過程中,保持身體和自然環境的和諧平衡。透過整體性的觀點切入,了解外邪的本質與侵襲的路徑,根據本身體質給予醫藥調理和生活飲食建議,共同維護身心靈的健康、提高身體抵禦外邪的免疫力,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另外,已經罹癌的病友別灰心。目前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推行的各項專案,可讓癌症患者在疾病治療期間可使用健保搭配中醫治療,發現腫瘤後若需要切除腫瘤,在手術當次住院期間,可會診中醫以減輕開刀術後疼痛(術後疼痛專案);術後若需要住院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也可在住院期間接受中醫的調理,減緩副作用的不適,例如:疲倦(癌因性疲憊),手腳麻、痛、脫皮、甲溝炎(手足症候群),或是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排便困難等狀況。門診治療方面,也有針對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口腔癌提出「特定癌症患者中醫門診加強照護計畫」,有較多的給付可以支應日漸上漲的中藥費用。讓我們中醫、西醫共同努力,協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強化身體機能,降低復發或轉移的機率,找回健康、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