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月

找對方法擺脫慢性咳嗽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彭昱憲醫師

  75歲先生深受咳嗽所苦已數年,尤其說話時咳嗽更嚴重,新冠病毒疫情發生後,也造成人際關係的緊張,他常常喉嚨有少量白色的痰,甚至感覺胸悶,陰雨天或天冷時覺得咳嗽變得更加嚴重。經過中醫治療後,咳嗽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痰量也大幅度減少,多年困擾的不適終於解除了。

  這位先生的中醫診斷是『冷哮』,或稱為『寒咳』。是痰濕體質,痰濕生於脾、肺,所以常因為外感、飲食、壓力、過度勞累等病因而誘發,以致喉嚨、氣管總是有痰梗,而導致胸悶、咳嗽,甚至喘促感。這時醫師除對急性發作「去除痰濕」治療外,之後緩解期還要給予「扶正固本」以增強患者肺部功能,這對預防咳喘再度發作是很重要的。

  對身體而言,咳嗽是身體的保護機制,用來排除外來物,或是身體所製造的廢物。但如果咳嗽引起了病毒飛沫傳染,讓我們不得不好好得認識這疾病。

什麼是慢性咳嗽?

  當咽喉、支氣管、食道等部位,若遇到酸鹼冷熱的變化、乾燥空氣、辛辣食物、異物等刺激,這些部位所謂「咳嗽接收器」即會產生咳嗽訊號,經神經細胞將訊號傳送至腦幹(連結大腦及脊髓的構造)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

  咳嗽的原因有很多,那我們周遭「氣管不好」的朋友可能是哪一種呢?

  • 很多人是因過敏性鼻炎或鼻竇炎,導致鼻涕倒流刺激到咽喉,而出現咳嗽。
  • 胃食道逆流,通常會出現酸水上泛或是胸口灼熱感(火燒心)的狀況,胃鏡診斷為胃食道逆流,而胃酸就會刺激我們食道及咽喉的咳嗽受器,導致咳嗽。
  • 上述兩種患者會有睡前咳嗽,尤其是跟「平躺」有關,這時治療反而要針對鼻子或胃來治療。
  • 而氣喘的病人雖然以喘促胸悶來表現,但門診常見很多的氣喘病人是以咳嗽作為主要症狀,尤其是季節變化或是上呼吸道感染後較為明顯。
  • 慢性咽喉炎是咽部長期發炎。通常是受空氣污染、抽菸、喝酒、刺激的食物等引起,最常見症狀為喉嚨不舒服如喉嚨乾痛、喉嚨卡卡的好像有東西哽在喉嚨,但通常什麼也沒有,只有一點點黏稠的口水或黃白黃白痰而已。患者常會清喉嚨或是用力咳嗽,想把哽在喉嚨的東西給弄出來。臨床上許多慢性咽喉炎患者都伴有焦慮、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有時交感神經亢奮會出現手心腳心發熱、潮濕、多汗等症狀;有時副交感神經亢奮則會出現怕冷、肢體冰涼、全身無力等症狀。
  • 有些西藥會出現乾咳之類的副作用,也需要多加注意。

  小心哦!若出現持續間歇性體溫升高、體重減輕、咳血,則應盡速至西醫就診,需排除是肺癌、支氣管擴張症或是肺結核等疾病。

咳嗽在中醫分為燥熱咳嗽與寒濕咳嗽要如何保養呢?

  • 燥熱咳嗽:若經常因為喉頭乾燥、搔癢而咳嗽,咳聲宏亮有力,偶而還夾雜乾乾黏黏少量的黃白痰,中醫說這是燥熱咳嗽,建議平時可多飲用冷開水,少吃烤、炸、甜膩等刺激助火的食物來保養喉嚨。
  • 寒濕咳嗽:若咳聲低,但常因為喉嚨濕濕水水而咳嗽,中醫說痰白、清稀者屬寒屬濕,如同上述所說的先生,此時要防治濕邪,飲食需注意如冷飲、冰品、涼性的瓜果蔬菜等,這些食物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影響脾代謝水濕的功能,造成濕性體質。此外許多人愛吃甜食、麵包、肥肉、油炸食物等,這些東西在體內運化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濕氣,吃得越多,濕氣也越重。

  中醫的核心治療理念是「依照症狀來治療給藥」,所以同一種疾病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症狀及表現,身體壯實與身體虛弱雖然都是咳嗽,但體質一定不同,就不能開相同的藥。如果是感冒未癒「還須優先祛風邪」,並且結合每個人體質上的寒、熱、虛、實狀況,給予相對應的治療。

  中醫對於咳嗽還是注重扶正,提高免疫力,幫助人體找回體內的陰陽平衡、氣機調暢以利預防與保養,希望藉由中醫治療讓肺氣宣發肅降得宜,而不是以強行鎮壓的治療方式來止咳。

預防與保健

  中醫說:「氣管和肺是嬌嫩的臟腑」除了細菌病毒、空氣汙染之外,連溫度、濕度,吃進嘴巴的食物、藥物都可能影響氣管的好壞,所以平常保養除戒菸、戒酒之外,飲食要避免食用油膩、口味重的食物、甜食、冷飲、冰品、辛辣、烤炸等刺激性食物。

  若是已經出現慢性咳嗽的情形,因為氣管嬌嫩,請不要常清喉嚨及用力乾咳來試圖清除異物感,因為反而會造成氣管的損傷,教你小秘方,此時可多喝少量溫水,頻頻飲用,潤澤喉嚨,來清理喉嚨異物,並且多休息,以清淡飲食為主。如果仍有困擾,我們醫療團隊會給你最專業的諮詢。

3
一月

中醫教你寒冬護心大絕招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彭昱憲醫師

  如果你有時會『心肝頭噗噗嚓 』、或是『烏暗眩』突然站起來時,會出現頭暈眼花、眼前發黑等症狀,甚至有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家族史,你就要從年輕時好好關心及保養心臟。

  中醫黃帝內經:「心者,君主之官」、又說「若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長壽。」由此可知,養生長壽的重心在於養心,若心有問題,五臟六腑也會跟著不健康。

  寒冬時期,若不想讓心臟疾病找上門,可透過以下的方式來養生,使精氣內聚,養心護心。

一、規律有恆的運動

  規律適度的運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保護心血管,但對體質虛弱或心血管疾病患者,過多過強的運動,會讓心臟負荷太大,若運動中覺得很喘、胸悶痛、頭暈,就要立刻停下來休息,若過度流汗會使身體水分蒸發脫水,中醫說:汗為「心之液」,會導致虛勞,產生「心悸、疲倦、失眠」 甚至造成陰陽兩虛或瘀阻的狀態,而可能出現冠狀動脈堵塞,甚至導致失智症。因此持之以恆且適度的運動,如太極拳、有氧體操、快走都是很好的運動。

二、穴道按摩或貼布刺激

  每天按壓郄門穴、內關穴、神門穴,每次5~10分鐘,可達到寧心安神、強心、舒緩緊張等功效。還可以用酸痛貼布來刺激穴位,像三伏貼治療過敏一樣,是利用藥材辛香通竅的特性,敷貼於皮膚和特定穴位上,使藥物有效分子滲透入表皮,經皮吸收,達到刺激穴位、經絡活血的養生作用,並經由刺激穴位來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身體代謝功能。

  若要養心護心,可刺激郄門穴,此穴主要能推動體内的氣血循環,達到養生治病目的。所以能治療胸痛、神經衰弱、心悸、心搏過速、甚至心絞痛等症狀。若有胸悶甚至噁心感,內關穴是不二的選擇,此穴主要能緩解胸悶、心跳快、心悸,甚至胃脹氣、打嗝不止、噁心想吐、暈車、失眠都有良好的緩解效果。

  若情緒焦慮緊張,想要寧心安神,放鬆情緒,可以刺激神門穴此穴是心經的原穴,可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既可補虛,又可瀉實。除能穩定情緒外,還能緩和暈車症狀,調節自律神經。

三、保健用藥

  • 三 七:常用於跌打損傷,除了有止血活血,順暢血管的效果,研究顯示能抗心律不整、抗發炎、抗衰老、保肝、抗癌。
  • 黃 耆:中藥裡常用來補肺氣,除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還能保護心血管、調節血糖、抗衰老、保肝。
  • 藏 紅 花:是用來保護心血管,能活血通經、化瘀止痛,還能降低血脂,增強耐力減少疲勞感。
  • 補氣活血茶:
  • 平常還可以準備黨參或黃耆10公克、麥門冬10公克、紅花2公克,利用保溫瓶加
  • 入沸水,悶三十分鐘來當作茶飲,以達到養心、補氣、化瘀的效果。

四、飲食原則:

  可挑選滋陰補陽兼補腎的食材,如黑芝麻、黑豆、黃豆、乾薑、黑木耳等,不僅可以溫養心臟,其抗氧化成分還可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膽固醇。

五、生活須知:

  寒冬時節需注意保暖,早睡早起,別熬夜,戒菸酒,隨時追蹤血壓、血糖、血脂的變化等。

  中醫說:「心主神明」,長期的壓力會讓身體流動的氣血鬱悶停滯,容易引起血液循環不流暢,若再加上飲食上的烤炸辣,容易增強血管發炎的反應,而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此適當的排解壓力、正向轉念、節制規律的飲食生活、維持血糖、血壓、血脂正常,讓血管不發炎,不硬化,均是保養心血管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身體有任何的不適警訊,均應謹慎對待,有相關症狀可及早求診,由醫師來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