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月

飲食不卡油安心過中秋

文/營養科 蕭鈺瑾 營養師

  不知從何時開始,中秋節儼然變成烤肉節,不管是三五好友揪伴,或是家族聚會,都要烤上一輪才有過節的氣氛,但很多人在過完節後回診抽血時,才發現:咦,我的「血油」與「血糖」怎麼出現紅字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攝取油脂含量高的食物,除了會直接影響三酸甘油酯、膽固醇等數值外,過多的油脂,會減少或延緩腸胃的排空速度,使得餐後血糖下降速度變慢,影響血糖可能長達數小時至十數小時,所以油脂過高的飲食也不利血糖控制。

  大家最常以”看得到的油”來判斷是否為高油脂食物,所以現在炒菜時都會減少使用的油量,油品的選擇也會避開豬油、雞油、牛油等動物性油脂。

  常聽到患者表示:「我炒菜的油都只加一點點,然後加水煮到熟/煮到軟,怎麼還是會高呢?」。

  其實,還有有一些看起來不油,事實上在加工等過程利用油脂增加風味的食物或在烹調食物時容易完全吸附烹調用油的食物,都有我們肉眼看不到且容易忽略的「隱形油脂」。有哪些應景食物,容易會讓中秋節後血脂肪、血糖亮紅燈呢?

點心類:滷肉或豆沙等月餅、綠豆椪、蛋黃酥、芋頭酥、老婆餅等,在製作的過程中,採用油酥包油皮的做法來讓產品口感酥鬆,一份蛋黃酥光外皮約26-35%的油脂含量,再加上餡料,油脂量甚至高達40%,屬於大魔王等級的。

醬料類:沙茶醬、烤肉醬等調味料,油脂含量也不容忽視的。很多人都認為:我的烤肉醬只沾一點點,應該還好嗎?可是認真想想,真的只有一點點嗎?通常要入味,烤肉醬都是刷好刷滿,鈉含量與油脂含量也是增加再增加。另外,更有些人想:我在使用前都會攪拌均勻,沒有很油,但殊不知油都和在一起了,進食油量比放沉澱後撈掉上層浮油還多。

加工肉類與高油脂部位:烤肉時會滋滋作響與「火上加油」的食物,如香腸、火腿等加工類食品與肥肉、培根、雞鴨皮、雞屁股等脂肪含量較多的部位,油脂含量高,也是NG食物之一。

飲料:烤肉通常少不了啤酒,但酒類有「液體麵包」的稱號,攝取的酒精在體內代謝後會轉換成三酸甘油酯,這和高油脂飲食造成的三酸甘油酯增加是一樣的結果。

  那要怎麼減少油脂攝取呢?點心類的部分,可以分切成兩半,與親朋好友分享,不僅僅可以減少進食量,也可以吃到不同口味的月餅口味。

  烤肉的時候,可以避開油脂含量高的部位或是把雞鴨皮去除再烤;加工肉品部分,可以先畫幾刀後用水煮到半熟,不只可去除多餘油脂,也可縮短烘烤時間。蔬菜的搭配也很重要,如用生菜包裹肉片,或是串成蔬菜肉串,當蔬菜的纖維提供了飽足感後,肉類攝取自然就會減少。

  烤肉醬料部分,利用當季的柚子與檸檬、砂糖、麥芽與蜂蜜煮成酸酸甜甜的柚子醬,取代高鹽高油的烤肉醬,也給烤好的食材帶來更多元風味。不過提醒糖尿病友,柚子醬不要刷太多,以免血糖太高。

  以上這些,大家應該都很有概念了,不難發現,其實只要稍微改變一下飲食習慣與份量,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期待大家今年能過個不卡油的中秋佳節。

1
九月

腎臟保健與照護

文/腎臟內科 林安珮 個案管理師

腎臟位置在哪裡?

  位置在後腰脊椎的兩側,大小和拳頭差不多,而外型就像蠶豆狀。

腎臟主要做什麼工作?

  • (一)清除體內廢物、排泄藥物
  • (二)調整水分、體液;調節血壓變化
  • (三)維持體液電解質與酸鹼度的平衡
  • (四)製造和分泌賀爾蒙。

那些人較容易得腎臟病?

  腎臟病好發族群有糖尿病病人、高血壓病人、藥物濫用者、65歲以上老人、有家族慢性腎臟病病史者、痛風病人。

何謂慢性腎臟病 ?

  腎臟組織長期受損達三個月以上且無法恢復原有的功能,就稱為慢性腎臟病。

慢性腎臟病的危險因子有哪一些?

  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的人,或使用藥物、酒精、抽菸、吃檳榔習慣者。

要如何預防腎臟病 ?

  預防口訣: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三多: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

  • 三少:少油、少鹽、少糖。
  • 四不: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吃來路不明的藥。
  • 一沒有:沒有鮪魚肚。

慢性腎臟病5大症狀

  腎臟病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但有下列5種症狀,應至醫院做更詳細的檢查。

  • 「泡」-泡泡尿,尿液異常:如血尿,蛋白泡沫尿。
  • 「水」-水腫、下肢浮腫,按壓後的壓痕無法立刻彈回。
  • 「高」-高血壓 。
  • 「貧」-貧血 、臉色蒼白。
  • 「倦」-疲倦。

慢性腎臟病的5個階段:

  慢性腎臟病五階段是以『GFR』腎絲球過濾率來判斷腎臟功能,若發現腎臟功能在第三、四、五期,請至腎臟專科門診院所診治。

  • 第一期:腎功能正常但合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臟損傷狀況,腎絲球過濾率GFR90~100ml/min/1.73m2
  • 第二期:輕度慢性腎臟衰竭,合併有蛋白尿、血尿等,腎絲球過濾率GFR 60~89ml/min/1.73m2
  • 第三期:中度慢性腎臟衰竭,腎絲球過濾率GFR 30~59ml/min/1.73m2
  • 第四期:重度慢性腎臟衰竭,腎絲球過濾率GFR 15~29ml/min/1.73m2
  • 第五期:末期腎臟病變,腎絲球過濾率GFR15ml/min/1.73m2

如何照護慢性腎臟病的5個階段 ?

  在第一期、第二期腎臟功能約正常人60%以上,注意是否有糖尿病及高血壓,需要控制血糖、血壓與飲食,每半年做腎臟功能檢查。

  到了第三期、第四期腎臟功能約正常人15~59%,積極配合醫師藥物治療,減緩進入第五期腎臟病變。

  而第五期腎臟功能約正常人15%以下,若逐漸無法排除體內代謝廢物和水分,則必須準備接受透析治療及腎臟移植。

慢性腎臟病照護之目標:

(一)發掘無症狀的初期腎臟病病人

(二)延緩慢性腎臟疾病病人的腎功能惡化

(三)以周全的準備,在適當的時機進入透析,或安排腎臟移植

(四)協助病患獨立自主腎臟病照護。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腎臟醫學會建議:糖尿病人、65歲以上的人,至少每一年做一次腎功能檢查。高血壓的人,確診時會先做一次腎功能檢查,之後每一到三年檢查一次。有三高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家族病史(血親有腎病及洗腎的人),每三年追蹤檢查一次。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遵循醫囑、嚴格控制高血壓,控制糖尿病是阻緩腎功能惡化的方法;因此教育民眾與病人,建立正確的治療與用藥觀念,才是防止腎臟傷害與疾病快速惡化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