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五月

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於耳、鼻內視鏡手術的應用

兼顧微創原則與安全性

文/耳鼻喉頭頸外科 溫惟昇 主治醫師

耳鼻喉頭頸外科
溫惟昇醫師

在過去,耳部、鼻部的疾病由於通道窄小,無法經由耳道、鼻道進入施行手術治療,須將周圍的組織破壞,才能取得足夠的視野及操作空間,為此復原時間拉長,同時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疼痛不適。拜醫療科技進步與新一代手術技術所賜,手術用內視鏡具有廣角、高解析度與近距離觀察的特性,並可利用人體的自然開口(如耳道、鼻道)進入,因此稱為「內視鏡微創手術」。

耳內視鏡微創手術

以往為了治療中耳炎併發的耳膜穿孔或膽脂瘤,手術必須由耳後切開約6公分的傷口,甚至破壞部分耳道的硬骨才能到達,術後以繃帶纏繞頭部止血,住院三、四天以上,縫合與拆線也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現在,這些痛苦絕大多數已能藉由耳內視鏡微創手術來避免。

以單純性中耳炎合併耳膜穿孔為例,透過微創手術清除發炎組織並修補耳膜,可使外觀完全無傷口,術後不必住院且免換藥、包紮;較嚴重的膽脂瘤或複雜性中耳炎侵犯乳突腔為例,耳後傷口可縮小為傳統手術的一半(不到三公分),僅需住院觀察一晚,同樣免換藥、包紮與拆線,患者仍可洗澡、洗頭。

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

鼻竇手術用於治療慢性鼻竇炎,清除蓄膿與增生的鼻息肉,並將阻塞的鼻竇開口重新打通,或清除鼻部腫瘤。以往傳統手術切開由上嘴唇內的黏膜,破壞臉頰後方的骨頭才能進入,此種「掀嘴皮」的手術方式傷口大而疼痛,術後臉部腫脹麻木,鼻腔必須塞滿紗布止血,拔除時也相當不舒服;有了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的幫助,直接由鼻孔進入直達病灶,配合「微型吸絞器」清除增生的息肉,免除額外的傷口,大大縮短了恢復的時間。除改善疼痛、減少出血外,住院時間縮短甚至,恢復期較快且外觀沒有任何傷口。

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

以往手術時,辨認出正常的神經、血管構造予以保留,同時針對病灶處徹底清除,全賴醫師的經驗與對人體解剖構造的了解,就好比開車上路要找路線,翻地圖;而今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如同車用導航般,駕駛能隨時得知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並明確地朝目的地前進,不僅效率高,可靠性也提升。

其原理是利用患者術前的電腦斷層掃描加以重組,將橫切面、縱切面與冠狀面一共三個平面的影像融合為立體,搭配「紅外線攝像機」與光學定位技術,把「定位追蹤器」所在位置即時顯示(圖一),誤差範圍僅0.1-0.2公分。臨床用途可分為三大方向:

  1. 精準辨認病灶的位置、範圍。如切除鼻息肉、耳/鼻腫瘤、膽脂瘤等,大幅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治癒率,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2. 避免傷及重要的神經、血管及其他重要器官。舉例來說,耳朵的深處有頸靜脈與顏面神經經過,一旦受到損傷可能會引發大出血或顏面神經麻痺;鼻竇則鄰近腦部、頸動脈與視神經,一旦破壞會導致腦脊髓液滲漏、大出血甚至失明。
  3. 手術過但疾病復發的患者,因沾黏、纖維化等原因造成解剖構造與一般人不同,導航系統可發揮良好的指引效果。
圖一、內視鏡搭配3D立體影像可提升手術成功率與安全性

案例一:姚女士曾於2010年因鼻竇炎接受手術治療,近年來逐漸感到鼻塞、膿黃鼻涕與鼻涕倒流導致不斷咳嗽,連嗅覺也變得不靈敏,檢查發現為"前篩竇"於首次手術時,未予以清除乾淨所致的”復發性鼻竇炎",同時合併鼻息肉大量增生。以「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與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搭配,將鼻息肉完整清除後,從此未有復發問題。此外,住院時間由原先的三、四天縮短為僅一晚,術後鼻腔內不須塞滿紗布,只需可吸收的敷料作為保護,安全性與舒適度均大大提升。

案例二:58歲林先生主訴鼻水流不停,噴嚏一打就是連續十幾個,必須隨身帶著整包衛生紙,除了睡眠品質差之外,還嚴重影響工作表現。他曾嘗試口服抗組織胺與鼻用噴劑治療,甚至接受雷射手術切除鼻息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經內視鏡微創手術將造成過度反應的翼管神經(俗稱鼻過敏神經),以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辨認出後進行阻斷,並同時確保周圍的視神經與頸動脈完好無缺,除了不適感相當輕微,他僅留院觀察一晚即返家並正常工作,最後順利擺脫鼻炎的惱人症狀。

案例三:余先生10年前因右耳膽脂瘤開刀,最近數個月發現耳朵有流膿情形,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證實為疾病復發。由於先前手術曾破壞耳道壁並移除聽小骨,造成原有解剖構造辨別不易,此外鄰近頸靜脈的骨頭也因遭到侵蝕而變薄,手術風險相當高。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的幫助,手術時順利摘除並成功地避免大出血的發生。

圖二、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上)搭配內視鏡微創手術(下),
可大幅降低傷及重要神經或血管的危險

結語

耳、鼻部的手術可以用「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來形容。在沒有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的輔助時,考量危險性在清除病灶時必須相對保守,因此多有疾病復發。如今能精準定位並移除病灶組織,除了治癒率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降低併發症發生率並維護病人安全。

10
五月

為病人而教 志於醫療教育的教學型主治醫師

醫教部│中山好醫師│黃昭硯醫師

文‧醫療部

黃昭硯醫師
榮獲2019年度中山好醫師

從事醫療工作的醫師,您所認識的分成不同科別的醫師:內科、外科、急診科醫師…,但在大型醫院裡面,除了臨床專科業務之外,醫師還身兼教學職責及醫學研究的任務唷!

今天介紹這位黃昭硯醫師,在2019年度中山好醫師活動中,被票選為最優秀的教學型主治醫師。身為急診專科醫師的他,同時志於醫學教育,在醫學生進入臨床學習階段,諄諄教導,悉心如母教子,期望醫學生除了當個稱職的救人醫師,也能了解醫師該帶給自己及所遇到的民眾教育的責任。

台下十年功 功力來自於對每段生涯的體悟

黃昭硯醫師在醫療業務十年的行醫過程,待過許多不同縣市(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東縣、南投縣)、不同層級的醫院(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觀察到醫病關係的緊繃,這份緊繃已悄然改變著醫療環境生態,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像是醫療糾紛導致防衛性醫療所築起的高牆、醫療決策不再是父權式的權威專橫、還有健保給付制度影響醫師看診模式、及病患等待時間長而實際看診時間短…等問題。

而這些問題影響著新一代年輕醫師對於醫師這份職業的專業態度。醫病關係間不應該存在互相攻防的不信任,而應該是醫病共享共同決策的互信關係,但又該如何改變呢?黃昭硯醫師選擇行醫除了喜歡醫療是助人的志業之外,更希望透過『教育』去改變這個社會,而第一步從醫學教育深耕開始。

是急診主治醫師也是教學型主治醫師

黃昭硯醫師聲聲感謝著初為實習醫師進入臨床時,遇到樂於分享心路歷程的學長姐,讓他像汪洋中迷途的小船見到燈塔一般,不僅獲得醫學知識,更安定了缺乏自信帶來的不安,這些美好讓黃醫師想要傳承下去。

1999年美國醫學研究所指出「犯錯是天性,但要從中找到改進的方法」是病人安全的濫觴。黃昭硯醫師站在醫學生的角度,透過臨床案例點出,書本中知識轉為臨床工作勝任能力時可能遭遇的陷阱,減少醫學生落入類似的臨床誤謬的風險,藉此提升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黃昭硯醫師也表示,在教學的過程中他自己也獲得反思的機會,不僅醫學生減少犯錯,自己的臨床決策也同樣獲得精進,所謂教學相長就是這一層意義。

而決心投身教育的他認為,教學是改善醫療品質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如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總統曼德拉曾說過『教育是最強大的武器,可以改變這個世界』。在艾德加戴爾(Edgar Dale)的學習金字塔理論中,強調『模擬實際情境』的學習方式,相較於聆聽大堂講述、閱讀書籍、小組討論…等方式,模擬醫學教育強調實作的刻意練習,能有最好的學習成效。

為病人而教 換位思考互相尊重

透過模擬臨床的學習過程,不僅可以習得醫學的知識、技術,更可以從實際演練『團隊資源管理』的技巧而改變態度,也讓錯誤留在模擬醫學中心之中,讓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在醫院裡實踐。在模擬醫學教育中設計高度擬真的臨床情境教案,不同職類的醫事人員各自分工完成其醫療任務,參與的學員們透過相互觀摩,幫助彼此了解不同職類之間的辛苦及專業,讓同理心不只是口號。當醫護之間是互相尊重的,病患及家屬也會同樣地重視醫師以外醫事人員的專業。如此善的循環可以減緩醫療人員的流失,讓醫院有更多正能量來幫助需要的病患,『團隊資源管理』就是『模擬醫學-為病人而教』的第一元素。

和黃昭硯醫師淺談一個小時的時光裡,視病猶親時時掛在他遇到的每段生命故事中,相信在現今的醫療困境中,他能培育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師,一個重視團隊、尊敬每一個人、樂於聆聽溝通的醫師。

10
五月

中山最優秀的教學型主治醫師 黃昭硯醫師

感謝我的醫學生涯有您的指導

文/林家揚 住院醫師

 教學型主治醫師?在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大多要肩負多種任務,其中教學型主治醫師就是肩負著教育下一代醫師的重責大任,把知識與經驗傳遞給下一代,讓醫學教育能夠薪火相傳。

 台灣的醫學教育中,醫學生會有機會到不同的醫院、不同的醫學中心見習、實習,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醫院有不同的文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黃昭硯醫師,是我經歷過最有衝勁且最熱忱的教學型主治醫師!

我是在輪訓急診時認識昭硯醫師的,當時需要負責一個昏厥病例的報告。醫學訓練過程中,除了臨床照護病患,也需要大量的閱讀最新的知識與治療準則,透過大大小小的報告,讓每位醫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得到大量整理過的內容。

而昭硯醫師並沒有在指定題目後丟下我一人在茫茫的病歷海與論文中找尋,他先客氣地與我約定討論時間,然後跟我討論他為何想要研究這個題目,且分享他當時面對這位病人時的想法,清晰、準確地還原當時的情景,彷彿討論的個案就在眼前那般,歷歷在目。

此外,他也分享不同的專科醫師所看到的觀點,教我們分析判斷,告知我容易忽略或犯錯的小細節,這個分享尤其重要;醫學養成教育中除了書本上的知識,更需要一個富有經驗的臨床醫師教導我們書本上不會有的眉眉角角。

 讓我更驚訝於昭硯醫師的是他對教學熱忱。不久前,有學生反應對「中央靜脈導管的置入」感到棘手,過往通常會得到跟學長姐多學多看就會了的答案,但昭硯醫師不滿足於這樣的回覆。

兩個月後,我們接到醫學教育部的通知,昭硯醫師將開設超音波導引中央靜脈導管置入術工作坊,後來這個工作坊佳評如潮,所有與會者都獲益良多。因為工作坊除了邀請院內優秀的醫師學長,更邀請外院富有經驗的主治醫師,一起分享討論不同醫院的見聞與習慣,讓醫學生學習到來自全台各地英雄好漢的武功。   

我相信醫師中有很多人願意分享自己所學給後輩,也相信有很多醫師樂意傳授多年的寶貴經驗,但醫療臨床事務繁雜,這些熱情與衝勁容易被壓縮地喘不過氣。還好有昭硯醫師,願意燃燒自己照亮學生的老師,讓我也對醫學教育燃起了熱情,希望往後我也能接續昭硯醫師傳承醫學教育的未來。

筆者林家揚與黃昭硯醫師(圖左)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