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顧微創原則與安全性
文/耳鼻喉頭頸外科 溫惟昇 主治醫師
在過去,耳部、鼻部的疾病由於通道窄小,無法經由耳道、鼻道進入施行手術治療,須將周圍的組織破壞,才能取得足夠的視野及操作空間,為此復原時間拉長,同時也增加了不必要的疼痛不適。拜醫療科技進步與新一代手術技術所賜,手術用內視鏡具有廣角、高解析度與近距離觀察的特性,並可利用人體的自然開口(如耳道、鼻道)進入,因此稱為「內視鏡微創手術」。
耳內視鏡微創手術
以往為了治療中耳炎併發的耳膜穿孔或膽脂瘤,手術必須由耳後切開約6公分的傷口,甚至破壞部分耳道的硬骨才能到達,術後以繃帶纏繞頭部止血,住院三、四天以上,縫合與拆線也會造成生活上的不便。現在,這些痛苦絕大多數已能藉由耳內視鏡微創手術來避免。
以單純性中耳炎合併耳膜穿孔為例,透過微創手術清除發炎組織並修補耳膜,可使外觀完全無傷口,術後不必住院且免換藥、包紮;較嚴重的膽脂瘤或複雜性中耳炎侵犯乳突腔為例,耳後傷口可縮小為傳統手術的一半(不到三公分),僅需住院觀察一晚,同樣免換藥、包紮與拆線,患者仍可洗澡、洗頭。
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
鼻竇手術用於治療慢性鼻竇炎,清除蓄膿與增生的鼻息肉,並將阻塞的鼻竇開口重新打通,或清除鼻部腫瘤。以往傳統手術切開由上嘴唇內的黏膜,破壞臉頰後方的骨頭才能進入,此種「掀嘴皮」的手術方式傷口大而疼痛,術後臉部腫脹麻木,鼻腔必須塞滿紗布止血,拔除時也相當不舒服;有了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的幫助,直接由鼻孔進入直達病灶,配合「微型吸絞器」清除增生的息肉,免除額外的傷口,大大縮短了恢復的時間。除改善疼痛、減少出血外,住院時間縮短甚至,恢復期較快且外觀沒有任何傷口。
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
以往手術時,辨認出正常的神經、血管構造予以保留,同時針對病灶處徹底清除,全賴醫師的經驗與對人體解剖構造的了解,就好比開車上路要找路線,翻地圖;而今立體定位導航系統如同車用導航般,駕駛能隨時得知自己在地圖上的位置,並明確地朝目的地前進,不僅效率高,可靠性也提升。
其原理是利用患者術前的電腦斷層掃描加以重組,將橫切面、縱切面與冠狀面一共三個平面的影像融合為立體,搭配「紅外線攝像機」與光學定位技術,把「定位追蹤器」所在位置即時顯示(圖一),誤差範圍僅0.1-0.2公分。臨床用途可分為三大方向:
- 精準辨認病灶的位置、範圍。如切除鼻息肉、耳/鼻腫瘤、膽脂瘤等,大幅提高手術成功率與治癒率,降低復發的可能性。
- 避免傷及重要的神經、血管及其他重要器官。舉例來說,耳朵的深處有頸靜脈與顏面神經經過,一旦受到損傷可能會引發大出血或顏面神經麻痺;鼻竇則鄰近腦部、頸動脈與視神經,一旦破壞會導致腦脊髓液滲漏、大出血甚至失明。
- 手術過但疾病復發的患者,因沾黏、纖維化等原因造成解剖構造與一般人不同,導航系統可發揮良好的指引效果。
案例一:姚女士曾於2010年因鼻竇炎接受手術治療,近年來逐漸感到鼻塞、膿黃鼻涕與鼻涕倒流導致不斷咳嗽,連嗅覺也變得不靈敏,檢查發現為"前篩竇"於首次手術時,未予以清除乾淨所致的”復發性鼻竇炎",同時合併鼻息肉大量增生。以「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與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搭配,將鼻息肉完整清除後,從此未有復發問題。此外,住院時間由原先的三、四天縮短為僅一晚,術後鼻腔內不須塞滿紗布,只需可吸收的敷料作為保護,安全性與舒適度均大大提升。
案例二:58歲林先生主訴鼻水流不停,噴嚏一打就是連續十幾個,必須隨身帶著整包衛生紙,除了睡眠品質差之外,還嚴重影響工作表現。他曾嘗試口服抗組織胺與鼻用噴劑治療,甚至接受雷射手術切除鼻息肉,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經內視鏡微創手術將造成過度反應的翼管神經(俗稱鼻過敏神經),以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辨認出後進行阻斷,並同時確保周圍的視神經與頸動脈完好無缺,除了不適感相當輕微,他僅留院觀察一晚即返家並正常工作,最後順利擺脫鼻炎的惱人症狀。
案例三:余先生10年前因右耳膽脂瘤開刀,最近數個月發現耳朵有流膿情形,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證實為疾病復發。由於先前手術曾破壞耳道壁並移除聽小骨,造成原有解剖構造辨別不易,此外鄰近頸靜脈的骨頭也因遭到侵蝕而變薄,手術風險相當高。透過3D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的幫助,手術時順利摘除並成功地避免大出血的發生。
結語
耳、鼻部的手術可以用「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來形容。在沒有立體定位導航系統的輔助時,考量危險性在清除病灶時必須相對保守,因此多有疾病復發。如今能精準定位並移除病灶組織,除了治癒率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降低併發症發生率並維護病人安全。
我想諮詢溫惟昇醫師有關鼻竇炎3D微創手術等……
歡迎您掛號耳鼻喉頭頸外科溫惟昇醫師的門診進行諮詢,醫師能透過檢查更了解您的狀況,面對面給予詳細的解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