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范振虢 住院醫師
台灣氣候邁入秋季,也是流感漸增的時節來臨。去年的流感,不僅在美國等地區盛行,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統計,台灣的流感重症人數也創近五年新高;再加上今年度新冠(武漢)肺炎的大規模爆發,民眾難免對自身的健康憂心忡忡。
對於中醫師來談流感,「得流感看中醫有幫助嗎?」大概是民眾最普遍會問的問題,藉此為大家解惑。
在古代同樣有許多次流行性、高傳染力的疾病發生過,或名為「傷寒」,或名為「瘟疫」,以前的醫師也是面對了這樣的時行疫病,並且留下不少有效治療的經驗、用藥以及診治法則。像東漢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書中治療外感傷寒、傷風的觀念,經過現代中醫的運用,至今仍造福千萬人民。
關於流感常見的疑惑,諸如得流感的話,該吃中藥還是西藥?以下將中西用藥的優缺點來說明:
在西醫觀點來看,流感是因病毒所引起,因此用於對付細菌的抗生素是無效的,所以治療上主要是症狀治療;而疫苗屬於預防的效果,在得了流感之後的幫助也不大。例如:以止痛/退燒藥處理頭痛、肌肉疼痛及發燒等不適;以抗組織胺幫助減少鼻涕分泌、噴嚏。這樣的優點是迅速改善症狀,不舒服現象能在用藥後很快減輕。缺點是發燒、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其實代表了身體提升免疫力藉此將病毒排出體外,然而服藥改善症狀的同時,免疫力作用也會被弱化,因此病程在免疫力不好的人身上容易拉長,並且容易提升重複感冒的機率。
在中醫用藥上,主要是依病人的體質、症狀還有處於病程發展的階段決定用藥,採取輔助療法,以扶正祛邪的角度幫助免疫細胞驅趕外敵,所以並沒有一種方劑是可以當作萬用藥,對應所有的感冒症狀的。缺點是症狀的改善通常偏向漸進式的緩解,較少是吃一包藥就症狀全消的感覺;優點是有助於免疫力提升,整體病程縮短,較不會殘留感冒沒全好的感覺,長久而言對免疫作用維持正常有加分作用。
中醫在用藥上,依據辨證,大致可將流感分為風寒、風熱兩大證型:
風寒證:畏寒的情況多於發熱、出汗較少、頭痛、四肢痠痛、鼻塞流清涕、痰質稀且偏無色或白、舌苔薄白、脈浮兼緊等。可依其兼證不同與病況輕重不一,使用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荊防敗毒散等方劑加減來治療。
風熱證:較常發高熱、稍微畏寒、鼻塞流黃濁涕、咽痛紅腫、痰黏稠色黃或白、舌苔薄黃,舌質偏紅,脈浮數等。可依其兼證不同與病況輕重不一,使用銀翹散、桑菊飲、麻杏甘石湯、大青龍湯等方劑加減來治療。
另外,近期也有臨床研究發現,流感患者合併西藥抗病毒用藥與中藥治療,病毒受抑制的起效時間更快,發燒等臨床症狀緩解可更迅速。結合二種醫學之所長,對於症狀的治療,能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