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須開腸剖腹 影像導引微創治療的新世代

醫師文章

文/醫教部 田雨生 副院長
醫學影像部 主治醫師

在傳統手術過程裡,病人多半在惶恐不安中接受麻醉推入手術室,醒來後發覺全身布滿了管線,復原後又為身上的傷口而困擾。手術愈大,產生併發症的可能性愈高。

也因此,傳統手術逐漸走向了微創療法,目的不僅是為了讓傷口變小,更積極的意義在於減少手術過程中所受到的傷害。所謂影像導引的微創治療,或稱放射線介入性治療(interventional radiology),簡單的說就是在影像導引下,以極小的傷口將導管等醫材或藥物送入人體進行疾病的治療,就是一種典型的微創手術。

實務上影像來源包括超音波、X光透視、電腦斷層、磁振造影、血管攝影等,並非所有影像都有放射線,因此使用「影像導引微創治療」(image-guided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al therapy)應該是較合適的描述。

影像導引微創治療在臨床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微小傷口下對體內不正常液體的引流,例如:急性膽囊炎時的膽汁引流、腹內各處膿瘍的膿液引流(本期陳智維醫師的文章)、阻塞性腎水腫時的腎臟引流、肺積水時的肋膜腔引流等,這些手術僅需要局部麻醉,在病人清醒的狀態下短時間內完成。

藉由微創手術過程,醫師進行體內腫瘤的切片以確定腫瘤的型態,更可以藉由藥物的注射或是無線射頻電燒、微波消融等,以達到腫瘤治療的目的(本期鄭凱倫醫師對甲狀腺結節的微創治療介紹)。

對醫學影像部的醫師來講,人體內的血管就是一條建置在身體內的高速公路,醫師以細細的導管,進到身體各器官去進行診斷和治療的工作。最傳統也最為人知的就是國人盛行率甚高的肝癌栓塞。

除此之外,在嚴重外傷造成的腹腔內出血或急性腸胃道出血時的緊急止血工作,都可藉由導管進入出血的部位來執行,本期也會介紹經由血管施行的微創性治療方式:吳明基醫師的血管瘤治療、及黃馨慧醫師的攝護腺肥大微創治療、梁耕維醫師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栓塞治療等。

將阻塞或狹窄的血管進行疏通也是微創治療中重要的工作,如將造成阻塞的血栓溶解或清除掉、將狹窄的血管擴張成型或放置支架等,本期沈昭諭主任介紹經由顱內血管施行的腦中風治療術即屬之。

總之,影像導引的微創治療,是在影像導引下,以極小的傷口來進行血管性或非血管性疾病治療的方式,是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也在影像醫學的進步下日新月異的開展更多元的治療選擇。希望藉由本期的中山醫訊,讓大家對於影像導引的微創治療工作有所認識。

C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