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愛的病房,最暖心的護理團隊

醫師文章

文/林家揚醫師

  在醫院各個單位實習和訓練,是每個醫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在婦產科病房,看見一個個新生命呱呱墜地;在緩和病房時,見證了面對人生的豁達;在急診,體驗每一時刻的驚心動魄;在開刀房,看著學長姐們手起刀落將病灶切除……。

  但有一個病房,特別神秘。旁人會覺得好奇,而就算是身在醫療界中,也總覺得這個病房有許多精彩和辛酸。就是今天的主角-身心科病房。

  身心科病房是少數在非疫情期間也有管制門禁的病房,沒有刻意,但它就是很獨特的佇立在醫院的一隅,享受這獨有的位置。

  第一次去身心科病房是醫學生的見習課程。記得當時總醫師在我們報到前還會要我們提前領取門禁卡與鑰匙。

  第二次去身心科是實習醫師期間,開始更了解每個疾病會展現的型態,以及接受治療後他們的進步。

  第三次,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身心科訓練,發生在我PGY時期。

  PGY醫師因為有了醫師執照,因此在臨床照護上更加地深入,不只是觀察各種型態的疾病表現,更藉由每天的照護,了解醫護團隊會談的重要性與藥物治療對於病患的改善。

  這個社會,大多數人對於身心科疾病的瞭解都很片面,抑或是從非專業只為了搏眼球的報章媒體知道這些疾病的枝尾末節。在還沒接觸身心科前的我也是如此,常被媒體的風向左右,甚至容易對這些病患貼上標籤。但真正接觸甚至照護過,才會知道這些「貼標籤」對於努力治療的病患們是很大的打擊與挫折。

  PGY時,我在主治醫師的指導下照顧過不少思覺失調症的病患。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也因為這個疾病有許多獨特的樣貌:包含妄想、幻聽等,所以媒體或小說故事都喜歡以這樣的疾病作為「標準的大反派」。近幾年來,非常火紅的戲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樣有這樣的腳色。從戲劇和小說中只能了解這個疾病獵奇的部分,實際臨床照護才能深刻明瞭這些辛苦。

  我很感謝我在一個非常可愛的病房,因為這個可愛的病房中有許多暖心的護理團隊。這裡的護理人員,不但耐心又溫柔,而且很願意傾聽病友們的每段故事。

作者PGY時期與身心科同仁合照

  每天,護理人員都會跟自己照顧的個案會談,並且把他們從會談的內容中了解病患對於身心理的需求。在這裡,不會只有冷冰冰的數據,不會只有單純的記錄體溫血壓,不會只有藥物治療的病程記載。在這裡,護理紀錄滿滿都是會談紀錄,每個個案他們都如數家珍,就算不是自己照顧的個案,護理人員都對病房中的每個病患瞭然於心,真的是一個很溫暖很用心的團隊。

  我還記得有一次值班,樓下的急診值班醫師打給我請我評估一個送到急診的身心科患者。我在護理站簡短的詢問病患的情況,在一旁的護理人員就從這樣的對話中,準確地說出這個病患的名字與診斷,更神奇的是,他們像是接龍一樣,每個護理師接續著講述著這個病患的故事,這種如家人般的熟悉程度,若非親身經驗,絕對難以想像。

  面對著一群被外界標籤化的患者,護理人員也當起家屬與病患間的橋梁。沒錯,很多家屬對於這些疾病不了解甚至有許多憤怒的情緒,因此,護理人員不只要照顧病患,也要耐心地讓家屬知道這些都是疾病的表現,不要怨天恨地更不要暴力相向。

  經過身心科病房的洗禮,我更加了解這些疾病的困擾,也能對他們多了同理和感同身受。但不是每個人都跟我一樣幸運,跟我一樣能在這麼暖心的醫護團隊中學習。我深切地希望能有更多正向的媒體,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戲劇一樣,透過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喚起大眾對於身心疾患的關切,以及更重要的是包容心與同理心。

CSH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