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養科 曹麗燕營養師
中醫養生學有說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又云「冬天乃萬物斂藏」,因此冬天是一年當中養生的重要時刻,養生就該順應自然界收藏之勢,使精氣內聚,以潤五臟,以達到防病強身、健康長壽的目的。
唐朝醫家孫思邈曾說:「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可見飲食調養勝於藥物治療的重要性,「食療」是我們特有的華人飲食文化,食療(飲食療法)也是養生術中的重要部分,所謂「藥食同源」,許多常見的中藥也同時是生活日常的食物來源,食療乃以日常飲食為基礎根據個人體質、身體疾病及搭配季節的變化,透過飲食調配,掌握辯證用膳的平衡膳食觀,合理且適度地補充營養,從而增強體質,達到以食物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如此才能養生保健吃出健康。舉例常吃的「山藥」(即淮山),它是食材常用來烹煮入菜,以營養學來說是屬於全榖根莖類,能提供熱量、醣類、維生素、蛋白質及多種機能性成分,淮山更是一味中藥材,具有潤肺益腎、養胃補脾等功效。
- 冬令進補需要嗎?
「補冬」的觀念在台灣十分盛行,是因為早期年代營養及醫療資源並不充裕,因此需要補養;然而生活於現代,經濟繁華反而是營養過剩居多,因為勞心工作,應酬熬夜,造就熱性體質,臨床表徵如口乾舌燥、怕熱易汗、便秘、反覆嘴破等,尤其適逢歲末年終之際,聚餐活動熱絡,聖誕大餐、尾牙、跨年趴、過年、春酒,餐餐大魚大肉,如此下來腸胃常常不堪負荷,因此在進補之前,應當三思衡量情況調整啊!
慢性病患者,謹慎進補
- 患有慢性病如糖尿病、腎臟病、痛風等民眾,進補食材若是含有太多高熱量、加工高鈉食品、高普林的食物,易造成身體負擔,要淺嚐輒止。
- 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患者千萬要注意,要把握「清淡」原則,選擇瘦肉、魚類等低脂食材,避免內臟類及高脂肪肥皮等。
- 感冒發燒、喉嚨痛、急性腸胃炎、皮膚癢,或有免疫功能疾病者等身體處於感染發炎狀態時,並不適合進補,以免加重病情變化。
- 真正需要冬令進補的對象是營養缺乏者、體質偏虛寒的人士,臨床表現可見身體畏寒,手腳常冰冷、臉色蒼白、貧血、倦怠乏力、夜尿多等
正確食補、選擇合適體質的方劑,且適量攝取
- 冬天可多吃黑色益腎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黑米、烏骨雞等“黑色食品”,都可以補腎氣。
- 養生原則主乃固攝腎氣,生活上避免忙碌過勞,可以多吃些養心安神之品,如大棗、龍眼肉、百合、蓮子、小米粥等。日常可食羊肉、核桃、枸杞、紅棗、白木耳、白果、蓮子等。選擇偏溫性香辛料,如咖哩、辣椒、胡椒、蔥、薑、韭、蒜等可提振陽氣。少食生冷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及陽氣受損降低免疫力。
- 常見補冬所用的配方如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八珍湯、藥燉排骨非常風行,都是以溫補為主的藥膳,搭配優質的蛋白質及祛寒補中的中藥藥材,但若是燥熱易上火體質,應該改選用不容易上火的平補藥膳,比如四神湯,四君子湯等。
- 做個「補冬素食達人」,進補並不一定非得要高脂肪高熱量的動物性食材;山藥、芋頭、紅薯、花生、杏仁、胡桃等穀類乾果,以黑芝麻製成的黑芝麻油燉煮麻油猴頭菇、素食麻油雞,一樣可以進補到位。
冬令進補可以用來調養虛弱體質及暖身,以應付寒冬以及儲備來年身體能量的好時機。建議進補前,先行諮詢中醫師,了解自己體質屬性,再搭配適當中藥方劑調理。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是長期飲食營養失調的結果,有賴於改變不好的飲食習慣,規律運動強健體魄,調整生活作息,才能改善病因。營養師建議想要食療養生,還是回歸到均衡營養本質上著手,每天從六大類食物包含全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豆魚蛋肉類、乳品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幫助身體維持正常功能,並且能量平衡身體無負擔,才能真正為健康打底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