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陳婉鈺 醫師
雖然氣溫依舊酷熱如夏,然而今年八月七日早已進入「立秋」節氣,早晚理應稍有涼意了,隨著季節推移,流感病情也悄悄的升溫中,台灣疫情在秋冬進入流行期,每年大約從11月開始逐漸增加,在12月到隔年3月達到流行高峰。
感冒、流感、COVID-19有何不同?
數百種不同的病毒都可能導致感冒,流感則是由特殊的流感病毒引起,雖然種類比較少,但流行爆發快速、散播範圍廣泛、傳染力極高、併發症嚴重,每年秋冬總是需要嚴正以待。
流感的症狀多變,可能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流鼻水、喉嚨痛、咳嗽等,有部分人會伴隨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一般來說,若有「一燒(發燒)」、「二痛(頭痛、明顯肌肉痠痛)」、「三疲倦」就須警覺是流感。
COVID-19感染則多見發燒、咳嗽、流鼻涕、喉嚨痛等,早先常令人困擾的嗅味覺喪失,在最近的案例占比也逐漸下降。
流感與感冒比較
中醫如何看待流行性感冒?
「為什麼我每次都趕上流行?能不能饒過我啊!」門診常見病人苦惱的訴說,為何一群好友出遊,大家都沒事,自己總是最倒楣的重感冒、趕流行?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中醫觀念非常重視日常養生以及預防疾病,認為人體機能良好的狀況下,即使身處大流行也不容易生病。平時每個人表面都有一層薄薄的保護罩,也就是所謂衛氣,能抵禦外來的細菌病毒,防止感冒發生,當衛氣不足或病種太強而破防時,就會表現初期的感冒症狀。有無畏寒(怕冷)症狀是治療時的重要考量,也能幫助我們確認病程的分期。
在感冒初期症狀還不明顯時,只會覺察到特別怕冷、倦怠無力,甚至全身皮膚有難以言語的不適感,若能在這階段將病勢截斷,就能杜絕後續諸多變化,舉凡常見的喝薑湯、洗熱水澡自救,但仍無法緩解時,可以立即使用針灸或中藥治療。若是病程持續進行,出現了喉嚨痛、發燒、咳嗽、鼻涕黃稠等症狀,治療時就須多費心思,針對不同病情,使用解表散寒、宣肺化痰、利咽開音或是清熱解毒的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亦可考慮用水煎藥縮短病程。
中醫預防流感妙招
在流感好發季出入配戴口罩、危險族群提前注射疫苗,都是現代的人工魔法罩,若是想要提升自身保護罩的強度,就要多注意以下幾點:
- 搭配秋季的養生法則:「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盡可能的早睡早起,維持良好運動習慣,但降低會大汗淋漓的項目比例。
- 調攝後天之本脾胃:脾胃營養消化吸收充足,免疫力自然會跟著大大提升,三餐定時定量,選擇原型食物為主。
- 輔助三伏貼、三九貼治療:用溫熱性的藥材製作貼布,貼敷在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等穴位,改善反覆過敏及虛寒體質。(如圖一)
養生法則多元,其實不外乎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運動三大項,能夠做到以上三點,就是很棒的現代養生之道了!若仍不小心感冒時,亦可以使用中醫治療,助您速速恢復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