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楊宜瑱部長
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後,會潛伏於體內的背根神經節,當病人的細胞免疫減弱時就可能再活化,並沿著感覺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區域形成疼痛性紅疹,稱為帶狀疱疹。 好發於年長和免疫力差的人,其臨床病程可分為:
- 前驅期(多為紅疹發生前 1–5 天)
- 急性期(紅疹發生後 30 天內)
- 亞急性(紅疹發生後 30–90 天)
- 慢性期(紅疹發生後 90 天以上)
前驅期的症狀包含發燒、頭痛、身體不適。急性期症狀包括伴隨疼痛的水泡性紅疹,通常位於單側,會出現在1 個或相鄰的 2 個皮節,疼痛表現包括燒灼感或刺痛感約10~25%病人會產生眼部帶狀疱疹,嚴重時可能導致失明。慢性期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中風、次發性細菌感染、聽力受損顏面神經麻痺、皮膚結疤、神經細胞/纖維受損等併發症。紅疹緩解後但疼痛卻持續存在的狀況稱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發生風險約為 5~30%,曾得過 HZ 者並無法排除復發的可能性,復發率約 5~6%。
帶狀疱疹的終身風險超過30%,發生率為一年當中每1,000人有3~5例。帶狀疱疹疼痛比生產痛及手術後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睡眠,長期疼痛甚至可能引發精神症狀及憂鬱症。年齡越高,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越大,50歲以上族群帶狀疱疹發生率一年當中每1,000人有5.23~10.9例住院風險和相關醫療支出也隨之增加。除了年長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
台灣每年約 12 萬人罹患帶狀疱疹發生率約一年當中每1,000人有5例,50歲以上族群則提高至約一年每1,000人約8例,終身風險為32.2%。在帶狀疱疹好發族群中,糖尿病病人尤其值得重視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全台糖尿病人數超過 2 百萬人,且罹病人數仍不斷攀升中,因此以疫苗預防帶狀疱疹及其相關併發症更顯重要。
糖尿病病人即使血糖控制得當,免疫力仍相對較差,罹患任何疾病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皆較高,流行性感冒可能會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顯著上升,糖尿病病人死於肺炎、菌血症或腦膜炎風險也較高。針對疫苗可預防之疾病,疫苗接種為人們提供了最佳保護措施,且疫苗的副作用通常輕微,鮮少發生嚴重副作用。美國糖尿病醫學會也針對糖尿病病人的預防接種提出建議,建議的疫苗種類須個別評估,有建議的包含流感、肺炎鏈球菌、B 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等,亦建議 50 歲以上成人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糖尿病族群的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的疼痛發生風險較一般族群高一旦發病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亦加重醫療負擔。為此,強化帶狀疱疹的處置與預防刻不容緩,利用疫苗預防帶狀疱疹及其併發症是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