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篩檢知多少

文/癌症中心 傅文玫 副主任

●癌症時鐘越轉越快—乳癌防治概論

  衛福部2020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19秒就有 1 人罹癌,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好發年齡約在45-64歲之間,每年約有18000個新案例,依死因統計每年有逾萬位婦女罹患乳癌,逾2千名死於乳癌。國健署自99年度開始擴大四癌篩檢服務,期望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降低死亡率。

乳房攝影檢查及結果異常處置

  低劑量X光乳房影像檢查,可提早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微小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是目前醫學實證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不過乳房X光攝影仍有其限制,約15%的乳癌無法偵測到,所以即使檢查結果正常,如有發現異狀,仍應盡速就醫。檢查結果為「0、4、5」,應盡速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乳房超音波、組織生檢等,經診斷確定乳癌,應依醫師指示,接受正規治療並定期返診進行追蹤。

早期乳癌治療目標「追求治癒」,當乳癌復發、轉移後治療目標為「延長存活」

  早期乳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視狀況進行部分乳房切除或全乳房切除,並搭配前哨淋巴結切片或進行淋巴結廓清。後續依據病理報告乳癌亞型決定術後輔助治療的組合,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及免疫治療等。針對具有高復發風險的荷爾蒙陽性乳癌,術後輔助性藥物治療採用抗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標靶治療能顯著降低乳癌復發、轉移風險。治療過程與醫療團隊密切配合,共同追求治癒早期乳癌的目標。

乳癌存活率及預防宣導

  統計顯示,第0期及第1期乳癌的5年相對存活率逾95%以上,然而第4期乳癌的5年相對存活率僅約33%,在面對發生率急遽上升的乳癌,婦女已經不再只是做好自我檢查,維護乳房健康,從生活做起,多運動、避免太晚生育、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心情放輕鬆,減低工作壓力。早期乳癌通常摸不到也沒有明顯症狀,況且仍有多數罹患乳癌是沒有危險因子的,因此,呼籲一般婦女不要輕忽乳癌的威脅,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資料來源:衛福部

●定期採一管,腸保健康—大腸癌的預防保健

  台灣每年約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並有超過5千人因大腸癌死亡。國健署資料顯示國人每2位陽性個案,有1位被證實有腺瘤性瘜肉(陽性預測值1/2),而每27位陽性個案,就會有1位確診大腸癌(檢出率1/27);因此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可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糞便潛血檢查與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政府針對50-75歲民眾,提供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不需事先限制飲食,以採便管採集糞便檢體,利用定量免疫法檢測(抗原抗體的專一性結合)原理,檢測出糞便中的血紅素,定期檢驗證實可以降低30%大腸癌發生率;糞便潛血檢查偵測大腸癌的敏感度約有七成,所以需要長期規則追蹤,若當檢查呈現陽性時,就應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是利用內視鏡直接觀察大腸內層黏膜變化,偵測腸瘜肉與大腸癌前病灶,檢查敏感性高偵測率可達90%,可以在檢查的當下針對有疑問的病灶,直接進行組織的切片取樣,是兼具診斷與治療的檢查;但缺點是侵入性檢查並且需事前清腸準備,因此建議民眾在沒有異常狀況時,先做糞便潛血檢查,若報告呈陽性時,再安排進階性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的結果及追蹤頻率處置大腸鏡的追蹤頻率需考慮當次鏡檢的結果,用瘜肉大小、病理診斷、清腸程度來決定下次追蹤的週期。(參考下表)

早期大腸癌的存活率高,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透過篩檢發現的早期大腸癌,只要及時接受治療,治癒率很高,5年相對存活率高達9成5以上,但第4期5年相對存活率則不到兩成;因此,呼籲民眾遠離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定期篩檢、維持運動、控制體重,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可以降低死亡風險。

●第五癌篩檢—肺癌早期偵測計畫

  台灣109年共9,629人死於肺癌,占癌症死亡人數的19.2%。肺癌主要是在肺臟及支氣管處長出惡性腫瘤,而肺腺癌則是肺臟中的腺體細胞產生病變所致,為最常見的類型。WHO資料顯示,菸害是影響肺癌最大的危險因子,約占70-80%,研究證實暴露於二手菸環境會增加肺癌風險20-30%;另外,國際將空污成分懸浮微粒(PM)列為一級致癌物,長期暴露亦增加肺癌的風險;而肺癌發生與家族遺傳史及重金屬污染也有著密切關係。

肺癌篩檢利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

  LDCT不僅速度快、輻射量低,優良的高解析度、其正確率和敏感度為傳統X光檢查的6倍,可偵測出<1公分的結節。2011年美國臨床試驗(NLST)研究證實,接受LDCT篩檢可降低約20%因肺癌造成的死亡率,是目前唯一具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目前美國聯邦醫療照顧保險和貧困者醫療補助計畫及南韓國家癌症篩檢計畫,皆針對重度吸菸者搭配戒菸服務,提供LDCT肺癌篩檢。國健署於111年起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具重度吸菸史的高風險族群,提供肺癌篩檢 (如圖1) 以提早找出肺癌個案。檢查時間15分鐘,不需要空腹,不需要注射顯影劑,低輻射線,高安全性。

本院預約專線24739595轉20354、21763

低劑量電腦斷層影像的判讀重點及追蹤

  依病灶大小分為結節(3公分以下),而3公分以上稱為腫瘤;依病灶型態觀看,微小肺結節稱毛玻璃狀病灶,其結節的邊緣或內部呈現不規則,霧狀像棉花,猶如一片毛玻璃擋在肺組織前面,其密度輕微增加。若邊緣明確且內部呈現實心狀態的就稱為實質肺結節或腫瘤。病灶追蹤:

  1. 若因感染發炎引起,建議三個月後再次以LDCT掃瞄追蹤,結節會逐漸縮小或消失;若結節逐漸變大或產生型態的變化,就是異常現象,需進一步處理。
  2. 判斷結節是否需要積極處理的關鍵,在於是屬於良性或是惡性病變。小於0.5公分,建議追蹤觀察;0.5~1公分,可考慮處理或持續追蹤觀察;大於1公分,應切片檢查或手術治療;影像病灶>3公分,影像上的密度若高於多數肺部陰影,在臨床判讀為惡性的可能性高。

肺癌早發現、早治療,拚治癒

肺癌存活率主要與診斷的期別有關,目前第1期肺癌之5年相對存活率約9成,第3期則下降到近3成,但到了第4期才就醫,5年相對存活率就僅剩1成,期別之間的存活率差距很大;因此,早發現、早治療,拚治癒很重要。

引發肺癌因子:吸菸、家族史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