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營養科 陳盈汝 營養師
近年因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全球燃燒,不知道大家是否忽視了另一種毒從口入的食物中毒呢?過完清明連假,食物中毒高峰的炎炎夏日又即將到來,加上更多進口食品、環境變化、新出現的細菌、毒素等等,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對食品中毒案件的統計,自民國70年至今食物中毒案件不斷攀升,有時,我們吃進肚子裡的食物被細菌污染,這些細菌將會導致疾病的發生,而食物中毒的症狀可能從輕度到非常嚴重,甚至可能致命,不同的細菌,症狀也有所不同,一般食物中毒最常見症狀是:腸胃道不適、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發燒;那到底要如何防範食物中毒呢?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提出七大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如何避免與防範!提醒民眾小心注意。
1.肉類(雞肉、牛肉、豬肉和火雞)
大多數生肉都含有彎曲桿菌,亦可能含有沙門氏菌、產氣莢膜梭菌、大腸桿菌、耶爾森氏菌等。
如何預防:許多食譜及舊有習慣在烹飪之前會清洗生的家禽或肉類,但其實清洗生的家禽或肉類會使細菌傳播到其他食物、器具和表面,並且不能預防食物中毒!大家應該要徹底煮熟肉類,可使用烹飪溫度計檢查溫度,加熱溫度要超過70度!而剩菜應在降溫後冷藏至7度以下。
2.水果和蔬菜
攝取新鮮蔬果對健康有許多益處,但有時生的水果和蔬菜可能會因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和李斯特菌等有害細菌而導致食物中毒。新鮮蔬果在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中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受到污染,包括食材間交叉污染。
如何預防:煮熟是最安全方式,水果的部分應該清洗乾淨,避免攝取未清洗的蔬菜與水果。
3.奶類、起司、乳製品
未經滅菌(巴斯德殺菌法Pasteurization、超高溫瞬間殺菌UHT)的牛奶及乳製品可能含有彎曲桿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和沙門氏菌等。
如何預防:購買乳製品時看清楚成分標示是否經殺菌處理,經殺菌過後之乳製品中仍可獲得足夠營養成分,並且沒有風險。
4.雞蛋
雞蛋易有沙門氏菌,即使雞蛋看起來乾淨且沒有破裂也可能含有此菌。
如何預防: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雞蛋或其製品,例如自製凱撒沙拉醬和蛋酒。建議徹底煮熟含有雞蛋的任何食物,且注意雞蛋需冷藏在約4度或更低溫之下保存。
5.海鮮和生貝類:可能含有腸炎弧菌、諾羅病毒。
如何預防:海鮮至少加熱至65度,將剩菜複熱的海鮮至少加熱至75度,且不要生食或是吃沒有煮熟的魚、貝、海鮮等。
6.豆芽
豆芽生長所需的溫暖潮濕條件也是細菌生長的理想環境。吃生的或稍微煮熟的豆芽,如苜蓿、豆類或任何其他豆芽,可能會導致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或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故應徹底煮熟豆芽可以殺死有害細菌並減少食物中毒的機會。
7.生麵粉
麵粉通常是未經處理,且未殺死細菌的農產品。當穀物在田間或在生產麵粉的其他步驟時,有可能遭到有害細菌污染。故應徹底煮熟任何含有生麵粉之食物。
除了上述這些食物,您是否家裡也會備有一本農民曆,農民曆翻到背面會看到一張食物相剋表,上面還會標示解藥;常聽到的「中毒」的組合:蝦子與南瓜、柿子與蟹、牛奶與醋等等,然而這些相剋是否真的也會造成食物中毒呢?其實表上面的食材很多已經鮮少看到了,更何況是吃下肚,加上以前較沒有食品衛生安全及醫學常識的概念,食物的保存及過敏原等皆會造成腸胃不適等狀況,因此從學理及目前的試驗,皆說明引起這種症狀的原因可能是食物處理及保存的衛生問題,也可能是食物過敏所引起的喔!值得ㄧ提的是螃蟹與柿子的搭配,可能中毒,其實是有些依據的;柿子富含單寧酸,螃蟹則含有蛋白質,單寧酸加上蛋白質,兩者同時攝取可能會影響蛋白質吸收,但並不會造成中毒,頂多只是消化不良,更不會累積在身體裡產生毒素喔!而且其實富含單寧酸及蛋白質的食物相當多,茶類也富含單寧酸,大魚大肉之後總會喝杯茶解解膩,但鮮少有人發生腸胃不適的問題,因此食物相剋表大家參考就好,做到食品衛生安全,注意容易導致食物中毒的食物並做好預防,才是避免食物中毒的不二法門!
最後小提醒
台灣食藥署針對預防食品中毒有五要原則,讓大家吃得安心又健康喔!
1. 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澈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
2. 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
3. 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
4. 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
5. 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