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七月

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深入探究及預防措施

文/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楊宜瑱部長

  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後,會潛伏於體內的背根神經節,當病人的細胞免疫減弱時就可能再活化,並沿著感覺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區域形成疼痛性紅疹,稱為帶狀疱疹。 好發於年長和免疫力差的人,其臨床病程可分為:

  • 前驅期(多為紅疹發生前 1–5 天)
  • 急性期(紅疹發生後 30 天內)
  • 亞急性(紅疹發生後 30–90 天)
  • 慢性期(紅疹發生後 90 天以上)

  前驅期的症狀包含發燒、頭痛、身體不適。急性期症狀包括伴隨疼痛的水泡性紅疹,通常位於單側,會出現在1 個或相鄰的 2 個皮節,疼痛表現包括燒灼感或刺痛感約10~25%病人會產生眼部帶狀疱疹,嚴重時可能導致失明。慢性期可能出現心血管疾病、中風、次發性細菌感染、聽力受損顏面神經麻痺、皮膚結疤、神經細胞/纖維受損等併發症。紅疹緩解後但疼痛卻持續存在的狀況稱為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週、數月甚至數年,發生風險約為 5~30%,曾得過 HZ 者並無法排除復發的可能性,復發率約 5~6%。

  帶狀疱疹的終身風險超過30%,發生率為一年當中每1,000人有3~5例。帶狀疱疹疼痛比生產痛及手術後疼痛,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睡眠,長期疼痛甚至可能引發精神症狀及憂鬱症。年齡越高,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越大,50歲以上族群帶狀疱疹發生率一年當中每1,000人有5.23~10.9例住院風險和相關醫療支出也隨之增加。除了年長者,糖尿病、慢性腎臟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危險群。

台灣每年約 12 萬人罹患帶狀疱疹發生率約一年當中每1,000人有5例,50歲以上族群則提高至約一年每1,000人約8例,終身風險為32.2%。在帶狀疱疹好發族群中,糖尿病病人尤其值得重視糖尿病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一,全台糖尿病人數超過 2 百萬人,且罹病人數仍不斷攀升中,因此以疫苗預防帶狀疱疹及其相關併發症更顯重要。

  糖尿病病人即使血糖控制得當,免疫力仍相對較差,罹患任何疾病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皆較高,流行性感冒可能會使糖尿病病人血糖顯著上升,糖尿病病人死於肺炎、菌血症或腦膜炎風險也較高。針對疫苗可預防之疾病,疫苗接種為人們提供了最佳保護措施,且疫苗的副作用通常輕微,鮮少發生嚴重副作用。美國糖尿病醫學會也針對糖尿病病人的預防接種提出建議,建議的疫苗種類須個別評估,有建議的包含流感、肺炎鏈球菌、B 型肝炎、人類乳突病毒等,亦建議 50 歲以上成人接種帶狀疱疹疫苗。

  糖尿病族群的帶狀疱疹和帶狀疱疹的疼痛發生風險較一般族群高一旦發病將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亦加重醫療負擔。為此,強化帶狀疱疹的處置與預防刻不容緩,利用疫苗預防帶狀疱疹及其併發症是為上策。

3
七月

認識糖尿病

文/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楊宜瑱部長


楊宜瑱醫師

  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的新陳代謝異常的疾病,主要是由於體內的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者作用不良引起醣類、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素的代謝異常,造成血中葡萄糖過多,經由腎臟,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造成尿中出現糖分的現象,即我們所謂的「糖尿」。

診斷糖尿病

主要是靠血液中葡萄糖的濃度而決定。只要符合以下情況之一即可診斷糖尿病:

  • 空腹八小時,葡萄糖的濃度大於等於126mg/dl。
  • 任何時候所測量得葡萄糖的濃度大於等於200mg/dl。
  •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75g)第二小時的葡萄糖的濃度大於等於200mg/dl。
  • 糖化血色素大於等於6.5%。

哪些人容易得到糖尿病

  • 曾檢查為葡萄糖失耐 (141-199 mg/dl)、空腹血糖偏高 (101-125 mg/dl)、或A1c≥5.7%~6.4%者,建議篩檢。篩檢正常者,建議每年再檢測。
  • 身體質量指數 ≥ 24 kg/m2或腰圍男/女 ≥ 90/80公分。
  • 一等親人罹患糖尿病。
  • 高血壓(≥140/90 mmHg)或正接受高血壓治療。
  • 臨床表現胰島素阻抗(例如:重度肥胖,黑色棘皮症)。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 35 mg/dl或三酸甘油酯 ≥ 250 mg/dl。
  • 多發性囊泡卵巢症候群的婦女。
  • 生產4 kg 以上嬰兒,或曾診斷為妊娠性糖尿病。
  • 曾罹患心血管疾病。
  • 缺乏運動。
  • 40歲以上民眾,建議每3 年篩檢1 次;65歲以上民眾,建議每年篩檢1 次。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

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最明顯的症狀為以下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

糖尿病的其他症狀:容易疲倦、皮膚搔癢、傷口不易癒合、腳部痠麻、刺痛、視力減退、容易泌尿道感染等

糖尿病如何治療

飲食、運動、藥物、血糖監測、自我照護管理必須配合。

  • 飲食:
  • 定時、定量。
  • 用植物油炒菜。
  • 少喝含糖飲料、酒類。
  • 避免額外食用含高澱粉的點心。
  • 少吃油炸食物及甜食。
  • 多吃纖維量多的食物(如蔬菜)。
  • 攝取低鹽飲食。
  • 食用適量的水果。
  • 運動:每天運動持續半小時,依自己的體力選擇運動項目,以慢跑、散步為適合。
  • 藥物:須依指示服用。
  • 定期血糖監測追蹤。
3
七月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與治療

文/ 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 楊宜瑱部長

  • 發生率:甲狀腺機能亢進發生率女性較高於男性,大約8:2比例。
  • 臨床上常見症狀:心悸、發抖、手抖、腹瀉、體重減輕、掉髮到易怒、焦慮、怕熱、無法深度思考、失眠、脖子腫大、水腫等,甲狀腺亢進症狀的遍及全身。有些還可能伴隨有凸眼現象。
  • 檢查:抽血檢查了解甲狀腺功能,以及自體免疫抗體功能狀況。
  • 治療:通常會給予口服抗甲狀腺藥,抑制甲狀腺素,一般經過4~6周治療服藥,症狀通常即可有所改善。整體而言,臨床上會依照患者個別狀況,在症狀好轉後,採取逐漸減藥。盡量不要自行減藥,除非是發生副作用。患者可能因自行停藥,使原本穩定的甲狀腺功能,在一遇到壓力時,又在短時間內惡化。
  • 其他治療方式:若藥物不易控制或產生副作用可考慮手術或放射碘治療
  • 需定期追蹤:建議患者在治療期間,應每2~3個月追蹤抽血檢查一次,掌握病況。
  • 生活作息:勿過勞,多休息。
  • 飲食部分:避含碘食物,如海帶(海苔)。咖啡和茶會使心悸症狀變嚴重,如果要喝要適量。
  • 避含碘食物
食物的碘含量表
食 物 名 稱   碘 含 量
( 微克/100g)
食 物 名 稱  碘 含 量 
( 微克/100g)
海 帶  24000 帶 魚  8
紫 菜 1800 菠 菜 5.8
髮 菜  1180 玉 米  3.3
海 參 600 牛 奶 2.8
蛤 蜊  240 黃 豆 2.1
干 貝 120 小 米  0.8
黃花魚 12 小 麥  0.7
雞 蛋 9.7 菠 菜 5.8
  • 口服抗甲狀腺藥
  1. 較常見之不良反應有 如蕁麻疹 (過敏反應) 若引起不適 可停止服藥且與醫師聯繫
  2. 較少見,若引起顆粒性白血球缺少症之副作用 (發燒與喉嚨痛的症狀),請即刻停止服藥且與醫師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