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復健醫學部 戴龍偉醫師
重複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
是一種非侵入性神經調控技術,透過電磁感應原理調節大腦皮質活性,已成為神經復健領域的關鍵工具。其核心機制在於利用強大電流驅動特殊線圈產生瞬時磁場穿透顱骨,誘發感應電流直接刺激目標腦區神經元、調控神經可塑性,可使大腦神經元及其連結會因而產生結構或功能上的改變,實現對神經活性的「促進」或「抑制」。
作用原理與神經修復機制
大腦兩半球透過胼胝體維持動態平衡,當中風導致一側腦區損傷時,健側腦區會過度活化並抑制患側功能恢復。應用重複經顱磁刺激雙向調節能顯著改善動作功能(如上肢精細動作、步行能力)、吞嚥協調性、語言流暢度及認知功能(如工作記憶、注意力)。近年新發展的西塔叢集刺激(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TBS )相比於傳統重複經顱磁刺激療程,突破了技術限制,大幅縮短了治療時間,更易於應用在認知障礙或擺位困難患者。治療過程中患者保持清醒,治療後可立即接續復健治療、恢復日常活動。
治療參數 | 作用原理 |
低頻刺激(≤1Hz) | 抑制健側腦區過度活化,降低對患側的跨半球抑制。 |
連續性西塔叢集刺激 | |
高頻刺激(≥5Hz) | 促進患側周圍存活組織的神經可塑性,重建受損迴路。 |
間歇性西塔叢集刺激 |

禁忌症與風險管理
絕對禁忌:顱內有鐵鈷鎳等磁性植入物(例如:人工電子耳、腦部刺激器),血管夾、 腦室腹腔引流管、 血管支架、 心臟節律器等需請醫師評估。相對禁忌:癲癇病史、懷孕婦女。
治療中常出現臉部肌肉不自主抽動,少數可能出現輕微頭痛、頭皮不適,<1%治療個案發生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較嚴重可能約0.1%治療個案誘發癲癇。
實證醫學與個人化治療
根據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所發表的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應用實證指引指出,對於腦中風後遺症、憂鬱症、神經性疼痛為證據等級A級有明確療效;纖維肌痛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亦證實為證據等級B級有可能療效。復健科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灶位置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制定個人化療程,患者治療前需測定個體化動作閾值,以設定刺激強度,確保治療安全性與有效性;並應用重複經顱磁刺激誘發神經可塑性並結合任務導向神經復健治療,能最大化刺激腦部神經功能重組。未來亦期望能透過功能性核磁共振、近紅外光腦功能光譜儀等導航設備以提升腦區定位精度,增進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