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宋文瑋 教授、泌尿科主治醫師
77歲的賴先生近年來飽受排尿不順所苦,雖然持續服用攝護腺相關藥物,效果始終不理想。他本身患有多項心肺慢性疾病,每天需服用超過十種藥物,三種不同類型的攝護腺藥物輪番上陣,卻仍無法明顯改善排尿困擾,不僅睡眠中斷、生活品質下降,連外出活動也逐漸受限。
在其他醫療院所,他曾被建議進行攝護腺動脈栓塞治療,這讓賴先生更加擔憂,因為他對侵入性的治療始終抱持疑慮。為求慎重,他轉診至我院門診尋求第二意見。經過詳細的檢查與評估,我們發現賴先生的問題並不在攝護腺本身,而是一顆約1公分的膀胱結石卡在攝護腺區域出口,導致排尿受阻。手術移除結石後,他的排尿症狀立即有改善,不再需要相關藥物治療,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侵入性手術。

這個案例提醒我們,許多男性將排尿困擾歸咎於攝護腺肥大,卻忽略了其他潛在原因,結果導致治療無效、受苦多年。事實上,大多數排尿問題都有解方,關鍵在於找到正確的病因。
排尿困擾默默影響生活品質
男性常見的排尿症狀,不少人視為年齡使然而選擇忍耐,卻在不知不覺中犧牲了生活品質。以下這些情況,你是否也有共鳴?
- 夜裡經常起床上廁所,睡不好?
- 每次上廁所都比別人花更多時間?
- 尿急難耐、來不及找到廁所?
- 總覺得尿不乾淨、滴滴答答?
這些情形其實都屬於「下尿路症狀」,不僅會影響生活,更可能暗示泌尿系統的健康問題。
常見的下尿路症狀有哪些?
下尿路症狀主要分為三大類:
- 儲尿症狀:頻尿、夜尿、尿急。
- 排尿症狀:尿流變弱、尿流中斷、排尿時間延長。
- 排尿後症狀:滴尿、排尿後仍感覺膀胱未空。
這些症狀可能單獨出現,也可能同時發生,嚴重時,會干擾日常活動與睡眠。
排尿問題的常見原因?
造成下尿路症狀的原因多元,以下是最常見的幾種:
攝護腺肥大造成尿道壓迫
- 膀胱過動症(控制不良引發急尿)
- 夜間多尿(身體排水節律異常)
- 膀胱結石或腫瘤
- 神經性膀胱(如糖尿病或脊椎受損導致)
- 藥物副作用(某些降壓藥、利尿劑等等)
泌尿科醫師會透過問診、排尿日誌、身體檢查、超音波、尿流速分析等檢查,綜合判斷病因,制定個別化治療方案。
下尿路症狀的治療選擇
根據不同病因,治療方式可包括:
- 藥物治療
- 骨盆底肌肉訓練與生物回饋療法
- 體外磁波與震波治療
- 內視鏡檢查與介入性手術
- 神經調控治療
- 新一代微創介入性治療
所有治療都務必由泌尿專科醫師詳細評估後擬定,並與您充分討論利弊,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改善排尿問題,從生活做起
除了藥物與醫療介入,日常生活的調整也能幫助改善排尿症狀。建議包括:
控制水分攝取:避免睡前過多飲水,
- 減少夜尿
- 避免刺激物:如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
- 膀胱訓練:有尿意時可適度忍耐,增加膀胱容量
- 雙重排尿法:排尿後稍作停留再嘗試排尿,減少殘尿與滴尿
- 擠尿技巧:排尿後輕壓尿道,減少後滴情形
- 預防便秘:高纖飲食與規律排便,可減少骨盆壓力
生活習慣的改善可與藥物治療並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結語
排尿症狀不是「老化自然現象」那麼單純,背後往往有可治療的病因。許多民眾因誤判病情或輕信廣告治療,反而延誤治療或花錢受苦。建議出現排尿問題時,務必尋求專業泌尿科醫師的協助,找到根本原因,對症處理,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質。
別再忍耐了,歐爸的健康真的不能等!
參考資料:
EAU Guidelines. Edn. presented at the EAU Annual Congress Paris April 2024. ISBN 978-94-9267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