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陳婉鈺 醫師
什麼是長新冠、新冠後遺症?
感染COVID-19的4週內是急性期,大部分患者症狀會持續一段時間,在4周後逐漸緩解。根據美國疾病預防及管制中心(CDC)的定義:初次感染後4週或以上,仍有新出現或持續性症狀,統稱為「後COVID症狀(Post-COVID Conditions)」。而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臨床定義則是:感染後3個月,仍有症狀持續至少2個月,且無法用其他診斷排除,常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
常見症狀包含
- 一般症狀:疲勞倦怠(53%)(症狀在勞動後加重)、發燒。
- 心肺症狀:咳嗽咳喘(23%)、呼吸不暢、心悸、胸痛。
- 神經症狀:腦霧(14%)(記憶問題,難以思考或集中注意力)、頭痛、頭暈、嗅覺味覺
- 異常、睡眠障礙、情緒問題。
- 消化症狀:腹瀉、腹痛、排便問題。
- 婦科症狀:女性月經週期或經量變化。
- 其他症狀:關節痛(27%)、肌肉痛、落髮、皮膚炎。
可能原因是
- 病毒潛伏體內:SARS-CoV-2病毒影響不限於呼吸道,可能在急性期後,持續潛藏在如肺臟、大腦、腸道、肝臟等,並持續造成傷害。
- 免疫系統失調:免疫系統能夠抵禦感染,然而若因病毒誘發免疫失調,可能引發過度發炎反應,造成後續症狀。
我有長新冠該怎麼辦?
全世界迄今已有6億以上人口確診,除了積極防疫外,後疫情時代的長新冠(Long Covid)更是重要議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應以整體醫療照護(Holistic Health Care)來面對。臨床上除了確診者視訊門診外,越來越多人因新冠後遺症前來就診,在耐心服藥及配合醫囑下漸漸恢復健康的模樣。後遺症的嚴重程度相差甚巨,在中醫觀點裡,和每個人的體質有關,而治療過程也應因人而異、辨證論治,量身打造專屬每個人的復原配方!
- 疲累:門診最常見主訴是「體力變差」,提不起勁、休息一整天反而越睡越累,多為氣虛表現,可以多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等來鍛鍊心肺功能,促進身體氣血循環,提升免疫力。然而要避免重訓或會過度出汗的運動,以免過汗傷氣,影響復原。
- 咳喘:許多人解隔後仍有呼吸道問題,容易喉嚨搔癢、稍微講話就想咳嗽,咽中異物感或是喉嚨依舊痛如刀割,有些伴隨痰多而稠,有些乾咳無痰,鼻塞流鼻涕等等。就診時倘若外感症狀未解,須先以疏風解表法治之,而後如肺有餘邪,咳嗽仍未止,再根據虛實寒熱,或清肺化痰、或潤肺止咳、抑或溫肺平喘收工。若是因病造成肺功能減弱而久咳不癒,出現虛性咳嗽,就要搭配調補肺氣、養陰之法。有些人會出現食慾差、拉肚子等,就必須再加上燥濕化痰、健運脾胃,同時處理腸胃道問題。除藥物治療外,也可以針灸刺激天突、合谷、風池等穴位,降氣平喘、通利肺氣,若是偏虛寒型,亦可選擇灸療膏輔助治療。
- 腦霧;患者會覺得難以集中注意力、溝通思緒不清、甚至記憶力變差等,是因病毒使大腦產生神經性發炎,在中醫屬於心腎管轄範圍。治療上除了調整睡眠品質外,患者需避免高鹽及精緻含糖飲食,可以選用百會穴(頭部正中央)、四神聰穴(百會前後左右各1指寬)按揉做為日常保健。
- 嗅覺味覺異常:因嗅味覺失常所苦的人不在少數,首先要排除鼻涕或鼻塞阻礙嗅覺通道導致,而目前研究推測,可能是因病毒影響嗅覺神經或周邊的支持細胞。在藥物選擇上,可以蒼耳子散、辛夷清肺湯等通利鼻竅,配合針灸迎香(鼻翼兩側)、合谷、上星等穴,平時亦可自行按揉刺激穴道,大部分患者於2-4周能夠恢復。
復原後自我保健調理
新冠病後屬大病初癒,看似症狀緩解,然而多數臟腑紊亂、正氣未復,除了中醫辨證論治調理體質外,也要注意日常生活作息,切忌暴飲暴食、熬夜過勞,才能協助身體恢復健康平衡,遠離二次確診噢!
- 飲食清淡好消化:避免烤、炸、辣、油膩、甜食以及冰涼生冷的食物。
- 補充足夠水分:攝取體重x30毫升的水,亦可適當補充果汁、低糖份運動飲料等。
- 進食足夠熱量:三餐定時定量,若食慾不振可採少量多餐,幫助身體復原。
- 攝取足夠蛋白質:食用體重x1.2-1.5公克的優質蛋白質,幫助組織修復。
- 調整日常生活作息:注意睡眠充足,不要熬夜。
參考文獻:
- ChenChen, Spencer R Haupert, Lauren Zimmermann: Global Prevalence of Post COVID-19Condition or Long COVID: A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The Journal of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Apr;1-15.
- 新冠肺炎(COVID-19)染疫康復者指引,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2021年11月10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