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七月

談耳鳴的中醫治療

耳朵嗡嗡嗡叫!我聽不到啦!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西整合醫療科 林榮志 主任
張佳閔 研究助理

不同人的耳鳴,出現的聲音往往也有所不同。有人形容聲音像金屬刮過的聲音、像無數根微細鐵絲彈動的響聲、嗡嗡聲、風吹嘯聲、叮叮響聲、爆裂聲,甚至像有人在耳鼓上不規律拍打…。

耳鳴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其實現代醫學並沒有很好的解釋,大多只把耳鳴解釋成「一種症狀」,而非單一疾病;而中醫對耳鳴的看法也大致相同,並不認為耳鳴是單一原因引起,可能是來自於外感,或臟腑疾病引起的症狀。有時是和情緒焦慮、心煩易怒、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或生活或工作的障礙有關。

目前耳鳴的起因被認為是和神經退化或變性有關,通常先是單側發作,繼而兩耳皆鳴。久而久之,有些人還會合併聽力減退,若要預防聽神經退化過快,積極治療就有其必要性。

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以下舉例:

一般聽力障礙,多出現在中老年人:

依中醫的觀點,「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亦分布於耳,耳又為宗脈之所聚」,因此與許多經脈、臟腑有關。對於耳鳴最早在《內經》記載:「十二經脈皆秉氣於胃,上走於面,而達空竅。」而「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

《醫學綱目》也提到:「耳聾有虛有實。」對於耳鳴虛實問題的簡單判斷如下,如果耳鳴的暴鳴聲大,以手按之聲音更大的話,就多屬於實証,通常多由肝、膽、三焦之火循經上擾所致,多由外邪、痰火、肝火,如肝膽火熱、痰火上擾等引起。若脾濕過剩,清陽不生,清竅失養,也會引起耳鳴。

如果耳鳴聲小,用手按壓耳朵時聲音可以減輕的話,則多數虛證,可能如腎氣虛、中氣下陷、心血虛等現象。

萬一罹患耳鳴,如何減小耳鳴的強度?先避免再去高噪音場所;同時定期監測血壓,按時服藥,減少血壓干擾耳鳴;限制鹽分攝取,減少耳內淋巴液滲透壓變化;減少使用咖啡因和尼古丁等;規律且充足的睡眠;適當的運動習慣。

在此介紹下列三個自我保健、預防耳鳴的穴位,建議每天早上起床,或是睡覺前,給予五分鐘的穴位按摩。

湧泉穴(腎經)

湧泉穴(腳掌前方約三分之一的中心凹陷處),用手掌循腳底腎經「湧泉穴」來回緩慢按摩,以右手掌按摩左腳底;左手掌按摩右腳底,直到腳底有溫熱感為止。可治療耳鳴、聽力不良與中耳炎,還能強化心臟、膀胱功能等。

風池穴(膽經)

風池穴(後頸枕骨下緣,髮際凹陷處),兩手拇指分別按住左右兩側風池穴處,其餘四指固定在後枕部抓按,可緩解暈眩耳鳴、頭痛頭暈,還能緩解頸椎疼痛、促進睡眠和緩解眼部疲勞,安神定志。

太衝穴〈肝經〉

太衝穴(雙腳腳背上,在第一腳趾骨與第二腳趾骨結合處上方的凹陷處),用拇指指腹按壓太衝穴,兩側穴位各按壓10∼15次,主要功能在於疏肝解鬱、消除壓力,進而治療耳鳴與聽力不良。

中國醫藥大學前副校長張永賢對罹患耳鳴與重聽的患者建議,做穴道按摩操,來緩解耳鳴等症狀:

  1. 搓揉手掌:雙手掌相對密合,用力搓揉四十九次,使雙手掌溫熱,以溫暖心包絡與心經。
  2. 耳部按摩:用食指和中指夾住耳朵(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後)上下來回摩擦四十九次;耳前可刺激「耳門」、「聽宮」、「聽會」穴道。耳後可刺激「顱息」、「瘈脈」、「翳風」穴道。
  3. 外耳道按摩:將食指插入外耳道旋轉七次,再用指尖把外耳道堵住稍加用力,維持七秒後,突然拔出食指,連續做七次。
  4. 鳴天鼓按摩:手掌自耳後壓住整個耳殼,指尖緊貼在後頭部,食指放在中指上,用食指向下彈壓敲打後頭部,可聽見耳內鳴響,即為鳴天鼓,共敲鳴四十九次。

最後提醒大家,有不舒服症狀應尋求專業醫師,切勿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本院中西整合醫療科提供最適切的建議與服務。

9
七月

生酮飲食(ketogenic diet)作為COVID-19期間的保護因子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營養科 趙佩君 營養師

 自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流行,COVID-19對全世界的衛生保健系統構成了嚴峻挑戰,法新社彙整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5月26日晚間6時,全球至少348萬7457人死於COVID-19,至少1億6775萬4610例確診。新冠肺炎的 10 大症狀包含: 1.發燒、2.肌肉痠痛;3.疲勞、全身無力;4.咳嗽;5.噁心;6.腹痛、腹瀉;7.鼻塞、流鼻水;8.嗅味覺異常;9.頭痛;10.呼吸困難。其中呼吸困難常見「下呼吸道症狀」: 常見有1.胸悶、胸痛;2.咳嗽時胸骨後方疼痛;3.走路會喘、講話會喘;4.身體莫名燥熱或特別容易覺得冷。

 然而,國內外亦有不少確診者症狀不明顯或甚至無症狀,但病情卻突然急速加劇,不少討論指出這可能和「隱形缺氧」有關。隱形缺氧又稱「快樂缺氧(HappyHypoxia; Silent hypoxia)」, 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人常常會出現身體已經有低血氧的情形,但是患者沒有出現呼吸困難的感覺,目前的推測有幾種,可能是病毒影響我們的神經系統對於氧氣的敏感度,儘管肺部氧氣量不足,而大腦不知道自己正處於缺氧狀態,同時也有相關研究指出,在血氧低於90%的病患有著更高的死亡率,對於治療的反應也比較差,更可能造成突然猝死(圖一)。

(圖一) 新冠肺炎臨床表現(出處https://world-heart-federation.org/covid-19-resources/)

 目前,歐洲臨床營養學會(ESPEN)針對COVID-19患者的專家建議,根據疾病狀況,考慮每公斤體重需27–30kcal能量需求和每公斤蛋白1-1.3g需求。對於沒有呼吸系統障礙的患者,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建議為30:70,對於通氣的患者為50:50。

另有研究指出生酮飲食可作為COVID-19期間的保護因子(Bradshaw PC, et al., 2020)。生酮飲食是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充足的飲食。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已被證明可以減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呼吸肌支持時間和二氧化碳分壓。此外,酮體具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外源性酮補充可增強免疫功能,促進病毒清除並降低死亡率。

這可能是減少COVID-19疾病潛在不良後果的寶貴物質。COVID-19死亡率與炎症相關細胞因子風暴的嚴重程度以及多種合併症(肥胖、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存在高度相關,這些合併症增加了發生嚴重感染的風險(YangJ, et al., 2020),COVID 19的治療包括支持療法和通過氧氣療法或正向通氣預防呼吸功能不全,據文獻指出,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是改善呼吸衰竭的潛在有用工具(KwanR, et al., 1987)。

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生酮飲食(KD)為何?生酮飲食,減少碳水化合物的口服攝入量,允許肝臟產生酮體和營養性酮症的發生當葡萄糖的可用性低時,利用脂肪作為代謝燃料。大部分的COVID-19 感染者症狀輕微,休養後即可自行康復,隔離期間執行生酮飲食不易,可改為「減碳(醣)飲食」,顧名思義就是在每日飲食中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並提高蛋白質、油脂、纖維質在飲食中的比重。簡易飲食技巧如圖二。

  1. 高纖低醣:控制主食(澱粉:米飯、麵食、玉米、根莖類) 每日120~150克,約佔每日飲食的20~30%,多吃高纖低碳蔬菜(櫛瓜、蘆筍、甘藍、小黃瓜、白蘿蔔、綠花椰菜(青花菜)、白花椰菜(花菜)、芹菜、竹筍、甜椒),增加飽足感,配合足夠的水分攝取,可預防便秘。
  2. 搭配優質蛋白質:蛋白質20~30%(各種肉類、海鮮、豆腐類、蛋)。優先順序建議:黃豆及其相關製品、毛豆、魚類、雞蛋、白肉(雞肉)優於紅肉(豬牛羊)等。
  3. 食用優質油脂: 脂肪40~60% (MCT油、橄欖油、魚油、亞麻仁籽油、酪梨、堅果類)。
  4. 忌食簡單碳水化合物:麵包、餅乾、糖果、含糖性糖果。

在執行低碳飲食期間,可依照自身平時的飲食狀況,慢慢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即可。

(圖二) 低碳飲食金字塔(出處https://www.astronglife.tips/diet-to-health/tips-for-success-for-low-carb)
9
七月

帶狀疱疹疫苗

文/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藥劑科 張雅嵐 藥師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造成的,這種病毒就是小時候引起水痘的病毒,患者通常感染水痘痊癒後,病毒就終身潛伏在體內的感覺神經節裡,當體內免疫系統下降後再度誘發病毒活化並生長繁殖,進展為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症狀

帶狀疱疹的主要特徵為延著神經的皮節分佈,會有紅疹、水泡及神經痛的不適感,整個疾病發展過程約二到四星期。帶狀疱疹的初期紅疹很快會聚集成疼痛性水泡,三至四天後進展為膿疱,胸部和腰部為最常受發病部位,更嚴重甚至感染三叉神經顱神經造成疱疹性角膜炎,可能會對視力造成威脅。

帶狀疱疹併發症

帶狀疱疹病人常見的併發症有:疱疹後神經痛、皮膚感染、眼部併發症包括葡萄膜炎和角膜炎,其中最惱人的就是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約有10%帶狀疱疹病人會有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當初長水泡的傷口雖然癒合了,卻會一直抽痛,讓病人苦不堪言,而且年齡愈大,愈容易有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帶狀疱疹疫苗

預防帶狀疱疹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施打疫苗可有效預防帶狀疱疹,但並非用來「治療」帶狀疱疹或其造成的神經痛。

目前國內衛福部核准的疱疹疫苗Zostavax(伏帶疹),為一種活性減毒帶狀疱疹疫苗,施打方式為皮下注射一劑。仿單建議施打年齡為50-79歲民眾,研究數據指出,50至59歲年齡層的人施打帶狀疱疹疫苗,可以降低約70%帶狀疱疹的發生率,隨著年紀增加保護力逐漸下降(如下表),80歲以上已經超過疫苗仿單的適應年齡,故不建議施打。

施打年齡 疫苗保護力
50-59歲 69.8%
60-69歲 64%
70-79歲 41%
⩾80歲 18%

帶狀疱疹疫苗常見問題

Q1:哪些人不適合打帶狀疱疹疫苗?
A1:

  1. 孕婦以及接種疫苗後30天內可能懷孕的女性。
  2. 器官移植或造血細胞移植患者。
  3. CD4 count <200 cells/microl的愛滋病患者。
  4. 正在接受化療、電療或使用影響免疫藥物如類固醇者。
  5. 活性期或未治癒肺結核者。
  6. 發燒,體溫超過攝氏38.5度者。

Q2:國內核准的疫苗Zostavax(伏帶疹)保護力有幾年?
A2:在帶狀疱疹預防研究(SPS)中,已證實4年追蹤期的保護效果。

Q3:過去已長過帶狀疱疹,還能打帶狀疱疹疫苗嗎?
A3:雖然美國疾管局(CDC)並無明確建議施打之時間點,但有提到至少要等到皮疹、水泡都已消退,急性期的症狀與不適皆已改善。
得過帶狀疱疹後也會刺激體內生成相關抗體,會有一段時間的保護力;專家因此建議:曾得過帶狀疱疹者,若有意接種疫苗,可等到發病至少滿一年後再施打即可。

Q4:注射帶狀疱疹疫苗後可能會發生的副作用?
A4:此疫苗注射後有時病人會出現頭痛、四肢疼痛或是皮膚症狀,如:紅斑、腫脹、搔癢、血腫、溫熱的感覺等副作用。嚴重的全身反應較不常見。

結語

預防勝於治療,帶狀疱疹最有效的治療其實就是預防發生,建議50歲以上民眾待疫情趨緩後,可前往醫療院所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以預防帶狀疱疹發生後續引發的併發症。

參考資料

  1. ZOSTAVAX 伏帶疹®活性帶狀疱疹疫苗仿單
  2. 照護線上Care Online-帶狀疱疹疫苗有效嗎?腎友可打嗎?
  3. Upto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