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十月

毒草之氣,熏灼臟腑

文/ 中西整合醫療科 吳東謙醫師

  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台灣目前約有360萬人吸菸,每年約2.4萬人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相當於每25分鐘就有1人因菸害而喪失性命。儘管政府經長期衛教宣達讓大部分民眾了解抽菸的危害,吸菸率仍然居高不下;年少不慎染上煙癮的民眾並非不想戒菸,而是戒菸真的難!有別於戒除一般日常不良習慣,菸草中的尼古丁僅0.5毫克就能產生成癮及依賴性,隨著血中尼古丁濃度下降,強烈的焦慮易怒、煩躁挫折、坐立難安、情緒低落、慢性咳嗽、無法集中精神等戒斷油然而生,純靠意志力戒菸失敗率達95%。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政府於101年3月推出「二代戒菸治療試辦計畫」,透過戒必適(Champix, varenicline)等非尼古丁替代藥物、以及戒菸貼片等尼古丁替代療法(Nicotine Replacement Therapy,NRT),戒菸的半年成功率可提升至三成;除了現代醫學為戒菸奮戰,其實傳統中醫亦能在菸害防治中助上一臂之力喔!

  戒菸抗戰早在三百年前就已點燃戰火,清代醫家張璐就在《本經逢原》中提到:「毒草之氣,熏灼臟腑,遊行經絡,能無壯火散氣之慮?」表示菸草熱毒對於經脈臟腑氣機的毒害,其溫燥之性使人在虛性亢進的感覺,長期接觸則傷津耗液,出現口乾舌燥、咳嗽痰多等症狀。傳統中醫藉由穴道針刺來暢通經絡,疏散毒邪;現代觀念強調整合醫療,「戒菸雞尾酒療法」透過現代藥理的戒菸藥物及貼片、心理團體治療,配合經絡穴道的治療,可發揮一加一大於二之效。

  針灸的簡、便、廉、效已獲得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認可,戒斷過程中出現焦慮、情緒低落、煩躁易怒等戒斷症狀,配合隨時能執行的穴道按摩再適合不過啦!

手部自我按摩最為便利,可用徒手按壓或點穴筆、頓頭的原子筆等搓揉酸脹的穴點,以下提供一些適合戒菸的穴道:

  1. 少澤穴:指尖為經絡交匯之所,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清心除煩。取穴:小指指甲外側角上方。
  2. 少府穴:為心經瀉熱涼血之穴,調和氣血,緩解焦慮。取穴:在小指掌骨與無名指掌骨之間,握拳時,小拇指指尖指觸及之處。
  3. 三間穴:大腸經轉樞要穴,將火毒排出,除煩解鬱。

取穴:手背面食指第二掌指關節、掌骨小頭後方凹陷中。

  • 甜美穴:又名「戒菸穴」,於戒菸有奇效,亦可令戒菸者改善味覺,嘗到甜美的味道。取穴:大拇指往上翹起,根部出現兩條肌腱,兩肌腱中間凹陷推至根處部。

  除了手部之外,耳朵為人精氣匯聚之所在,耳穴按摩亦為戒菸的一大利器,可在穴位局部貼敷「磁珠耳穴貼」或「王不留行種子」(耳豆)方便按壓施力,以下為適合戒菸的耳部穴道:

  1. 耳穴神門點:調整自律神經平衡、鎮靜除煩。取穴:耳上三角窩的外尖端
  2. 耳穴心點:穩定心神、降低焦慮。取穴:耳胛腔的中心。
  3. 耳穴肺點:與呼吸系統有關,可緩解戒煙引起的咳嗽、疲倦、哈欠連天。取穴:耳胛腔的外圍。
  4. 耳穴皮質下點:增加腦內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腦內啡等分泌,緩解菸癮。取穴:對耳屏內側面。
2
八月

器官你來換,副作用中醫來緩─中醫於器官移植術後之輔助療法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許睿杰醫師

  前年大甲鎮瀾宮董事顏清標先生因肝病接受次子顏仁賢捐贈的肝臟進行換肝手術,藉由活體捐贈讓愛得以在家人身上延續,華人文化中最早有器官移植概念是始於春秋戰國時代的《列子.湯問》,文中提到魯國的公扈和趙國的齊嬰兩人生病,名醫扁鵲診斷這是屬於先天個性缺陷所致的疾病,只要將兩人心臟互換就可以治療,取得雙方同意後,扁鵲讓兩人喝下麻醉酒進入麻醉狀態,成功實行換心手術,此雖為美好傳說,但也表示人們在器官移植上的想像不曾間斷。

  台灣器官移植於1968年台大教授李俊仁醫師,於1968年領導團隊完成亞洲第一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後,隨著醫療的進步目前已能進行心、肺、肝、腎等器官移植。早期器官移植剛發展時面臨不少困境,例如好不容易熬過漫長的手術,但患者接著必須面對免疫排斥的死亡陰影,讓術後存活率在三成左右徘徊,直到西元1983年,新一代抗排斥藥物環孢素的應用,讓器官移植手術後存活率可以提升到六成左右。

  因器官移植是極其複雜的醫療技術,患者在接受手術後,自身免疫系統會將移植的器官視為外來異物而進行攻擊造成器官損傷,此時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劑以降低排斥反應以免移植失敗,但若藥物超量又可能導致患者免疫力太差,雖然保住器官,但患者本身卻容易遭受細菌、病毒等感染而喪命,所以需要抽血以監測藥物有效濃度,在器官排斥與外來感染之間取得相對平衡。器官移植術後病人常需要服用多種抗排斥藥物與類固醇減少自身免疫系統對器官的攻擊,但藥物有其副作用,中醫藥調理可減輕副作用,可提升生活品質與穩定病情。

中醫藥調理改善副作用

一、器官移植手術:手術過程出血容易耗傷氣血、損傷絡脈,術後發炎與免疫排斥等反應,以中醫辨證角度屬於濕熱證或痰瘀互結,可選用清利濕熱與活血化瘀、化痰散結等中藥減少免疫與發炎反應。

二、服用類固醇:常見的副作用是容易罹患高血糖或高血壓,需要配合服用降血壓與降血糖藥物。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患者會有肥胖、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痤瘡、腸胃不適、骨質疏鬆等症狀,在中醫屬於痰熱互結、陰虛陽亢等證,可以選用清化痰熱與滋陰降火的藥物例如瓜蔞實、生地等。

三、抗排斥藥副作用

1.腸胃不適、噁心嘔吐:消化道功能失調,例如噁心嘔吐、胃痛、食慾不振等,臨床顯示中醫經由調理脾胃方式,給予健脾益胃理氣化濕的中藥如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等可改善食慾、減輕腸胃不適,在飲食方面宜多吃較清淡營養食物,可採取少量多餐方式進食。

2.口腔潰瘍:有些患者會引發口腔黏膜潰瘍等陰虛火旺情形,可適當搭配滋陰清熱中藥如天門冬、生地黃、黃芩等改善症狀,並注意水分與電解質的平衡攝取,發生口腔潰瘍症狀則可含冰塊或使用吸管幫助吞嚥 。

3.牙齦浮腫:免疫抑制劑會引起牙齦增生浮腫,在中醫屬胃陰不足、虛火上炎、循經上擾齒齦,可選用甘露飲、清胃散來改善不適。

4.皮膚疹、痤瘡:若有皮膚疹與痤瘡等症狀產生,在中醫多屬風、濕、熱、瘀阻於肌膚所致,可選用清利濕熱、涼血去瘀例如金銀花、連翹、牡丹皮、紫草等改善症狀。

5.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劑會造成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下降,中醫可運用健脾益胃與滋腎填精的方式調理,若因血小板下降伴有出血瘀血現象,可選用涼血止血中藥,例如仙鶴草、槐花、藕節等治療。

6.肝功能上升:某些免疫抑制劑對肝臟有損傷,臨床會有肝指數異常,產生黃疸與右脅肋脹痛等不適,在中醫屬於肝膽濕熱、絡脈瘀阻,可應用清熱利濕,化瘀解毒的方式治療,選用如柴胡、黃芩、茵陳、虎杖等中藥緩解症狀。

7.泌尿道不適:某些免疫抑制劑會有腎臟毒性,臨床會有下焦濕熱的症狀,例如小便疼痛、頻尿甚至血尿等不適症狀,可運用利水滲濕,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方式治療,可選用例如豬苓湯、五淋散等方藥治療。

  器官移植手術後必須配合西醫師醫囑與監測血中藥物濃度,不可自行增減藥物劑量,若欲搭配中醫輔助療法,應找尋合格中醫師診治,中醫師經過望、聞、問、切等方式為每一位病友進行個體化的體質辨證,之後再開立相應處方治療,建議病友切勿相信坊間來路不明偏方或草藥,不但沒有療效,反而導致症狀加重延誤病情。

  傳統中醫認為人體是小宇宙,天地為大宇宙,大小宇宙許多訊息相通,人體活動也多呈現24小時晝夜生理節律,就如同地球自轉規律,這顯示生理節律受外界環境周期性變化而同步,另外中醫很早就理解到身心會相互影響,長期負面情緒與壓力有礙身體復原,建議病友亦應努力調整身心狀態與生活,回歸相仿於大自然正常運作的規律生活當中,建議加入病友支持團體並投入感興趣的事物當中,讓情感得以宣洩轉換注意力;平日生活作息正常,依據天氣變化配合適宜穿著預防感冒或中暑,此外熬夜會耗損人體陽氣與陰液,盡量在晚上十一點前就寢;培養運動習慣,逐漸舒緩緊張僵滯身心,讓精氣神日漸飽滿;飲食方面應以平性營養食物為主,需要少吃食物有(1)屬性寒涼的食物如冰品、西瓜等(2)屬性燥熱的食物如辣椒、大蒜、胡椒等(3) 油膩與烤炸辣之品(4)避免菸、酒、咖啡與茶等刺激性食品影響睡眠,若病友們攝取足夠營養、充份休息、適度運動並且適時抒發情緒都皆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

11
七月

傷口一直好不了?中西醫合治效果快!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王婷乙醫師

  最近因為新冠疫情,很多人體會到中醫原來也可以幫助急性傳染性疾病,降低肺部發炎反應。除了用清熱解毒的中藥,來減少急重症的出現,中醫也有許多補養正氣的藥,來增加自我修復的能力,讓受傷的部位快速復原。

  常見外傷傷口包括擦傷、刺傷、燒傷、手術傷口等,依照傷口大小和個人的體力狀況,所需的修復時間會不同。較輕微的傷口,通常在沒有慢性病史、血液循環良好的人,傷口約可在兩週到一個月內恢復。如果是較嚴重、複雜的傷口,例如糖尿病足、壓瘡等,通常復原時間會達幾年以上,甚至無法恢復成受傷前的狀態。

傷口照護原則:內服外敷

  傷口照護先由西醫評估診療和清瘡後,中醫會再使用外敷藥及內服藥,來提高傷口癒合的條件,也可搭配針灸,在傷口周圍的組織(避開紅腫部位),進行針刺,促進血液循環,讓免疫細胞可以更快速抵達傷口的部位,對抗細菌感染,同時讓營養物質能有效地到達傷口週邊,促進組織修復,透過「內服外敷」的方法達到消炎、消水腫,同時補益氣血等功效。

常見外敷藥例如紫雲膏、金創膏等

紫雲膏-適用於小傷口,較淺層的傷口,可潤膚、止癢、生肌。在煮飯不小心被油噴濺燙傷,或被熱水燙傷時,在快速用冷水退熱後,即厚敷此藥,可止痛,促組織修復。待約兩週後,新皮生長完成,舊皮就會自動脫落,另外也可用於擦傷、刀傷等傷口,讓傷口較快癒合。

金創膏-適用於較深的傷口,如褥瘡、糖尿病足、小腿慢性潰瘍等難以癒合的傷口,會厚敷此藥,內有許多活血化瘀、補益氣血的藥物,尤其在深0.5公分以上的傷口,慢慢由內而外,長出新的組織、血管,並搭西醫的定時清創,達到收口的目的。

內服藥可以清熱消腫、補養氣血

1.清熱解毒藥:倒地蜈蚣

  很多人聽到倒地蜈蚣,會以為是節肢動物的蜈蚣,其實倒地蜈蚣是很美麗的植物,全草可入藥,是偏寒涼的藥物,具有消炎解熱的功效,主治火燙傷、筋骨痛、關節炎、肌腱炎等,對於止痛有良好效果!因此在許多外傷或挫傷的情況下,會加倒地蜈蚣來消腫退紅。

*切記所有藥物須經由醫師開立,倒地蜈蚣性寒涼,如果是傷口久不收口,或消化機能差的人,不適合服用此藥。

2.補益氣血藥:黃耆

  黃耆可以治療潰後難斂的傷口,常見於氣血虛的人,因血液循環不佳,傷口不易收口,積聚在傷口內的膿也無法順利排出,像這種情況可以藉由黃耆的補氣作用,來促進氣血循環,使膿可以順利排出,也能促進新的組織再生,達到收口的作用。

*切記所有藥物須經由醫師開立,黃耆性溫,如果是正值急性期、紅腫熱痛的人,不適合服用此藥。

穴位按摩也能自我照護

  慢性傷口最怕的是在下肢,尤其在末梢部位,是血液循環最不好的地方。之前有遇到糖尿病足的患者,因為腳背的傷口潰爛,進行清瘡,當時病房的主治醫師說要觀察一週,看傷口復原程度如何,在決定是否要轉到整形外科進行移植手術,後來幫這名患者按足三里的穴道時,患者當下就表明痠脹感一路下傳到腳背上,就請患者自行按壓一週,之後經醫師評估後,認為新生的組織長得還不錯,就先不用做移植手術。


(圖)外側膝窩下四指

  足三里位在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膝蓋外側凹窩處)下橫放四隻手指處,脛骨前緣外一大拇指寬處,按壓時患有很明顯的痠脹感,若初次按壓沒有感覺,可在附近多按看看,有明顯痠脹感即是。通常傷口的復原速度取決於血液循環,因此多按足三里可以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環,除了對於傷口有很好的幫助外,其他如下肢痠痛、下肢冰冷、腳趾麻等問題都可以改善!

靠近脛骨約一根大拇指寬處

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如有相關問題,歡迎至中山附醫中西整合醫療科(即中醫科)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