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痠痛到底哪裡出問題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吳東謙醫師

  你有長期反覆肩背僵硬、腰痠背的困擾嗎?根據2020年醫學期刊《Libyan》的研究指出,慢性疼痛的盛行率超過兩成、在華人區域將近三成,也就是說在現今台灣,超過六百萬人“正在”為疼痛所苦!二十歲後慢性疼痛的發生率逐漸增加,超過三十歲後節節攀升,是已步入老年化社會的台灣所面臨的嚴重問題。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疼痛被定義為慢性疼痛,究竟這些莫名的全身痠痛到底哪裡出問題呢?排除外力衝擊造成的損傷,莫名產生、遷延難愈的痠痛大都與不良的姿勢和施力有關。長期坐臥的「坐式生活」是現代文明的常態,緊繃壓力下伴隨無意識聳肩及長時間的滑手機、用電腦的「低頭族」都是造成頸椎前傾,如同「烏龜頸」的因素。

  人的頭部佔全身體重約莫六分之一,為了在不良姿勢下平衡頭部重心,衍伸出來的代償包括圓肩、肩胛骨前滑、駝背的「上交叉症候群」,及腰椎過彎、小腹前凸、骨盆前傾的「下交叉症候群」,呈現出來的就是彎腰駝背、聳肩突頸的體態。

  體態的不良反應在身體的是病理性痠痛的呈現。「上交叉症候群」造成頸後、肩前肌群緊繃僵硬增生,肩胛骨內側肌群過勞的膏肓痛;「下交叉症候群」帶來的是腰部束脊肌與髖曲肌的緊繃,骨盆前傾造成薦髂關節炎和臀肌筋膜炎。

  人類的慣用側及習慣姿勢往往造成左右肌力不平衡,側向的不均受力加成在「上、下交叉症候群」脊椎過曲往往會造成脊椎小面關節錯位卡壓而發炎,椎體卡壓進一步造成附著在上面的軟組織受力更為異常,疲勞的姿勢肌群更沒效率出力,形成慢性疼痛的惡性循環。

  人體結構就像積木堆疊,軀幹的不良代償會向下傳遞,骨盆前傾伴隨的是髖關節內旋、膝關節內旋內移、踝關節內翻,造成臀部緊繃、膝蓋內側肌腱韌帶發炎、膝前臏骨外翻、足跟跟腱炎及足底內側筋膜炎。「上樑不正下樑歪」的低頭族造成異常受力影響至足底外,異常受力亦可反向傳遞,例如「扁平足」的先天足內翻也可能將受力上傳、導致腰背肩頸的酸痛。

  打破慢性疼痛的惡性循環要從改變不良習慣做起,避免長時間維持「低頭族」的不良姿勢,唸書、使用3C產品超過一小時可適當起身活動或簡易的肩頸伸展。調整適當的椅子高度讓坐姿時前臂可以舒適放置在桌面,有助頸部避免前傾的姿態,並適時提醒自己維持壓額縮下巴、避免不自主聳肩的習慣。

  「扁平足」的先天足內翻可透過足弓墊、鞋墊來提供足弓支撐;髖部及膝蓋伸展拉筋(圖1)、單槓牽引能減輕骨盆異常偏移,透過深蹲、棒式、橋式、空中踩腳踏車等核心肌群訓練(圖2)對於穩定脊椎骨盆結構有所幫助。

  若是姿勢矯正或拉筋仍無法有效緩解不適,請尋求醫師診斷及治療,中醫對於慢性疼痛有很大幫助。脊椎椎體小面關節偏移卡壓或骨盆髖踝的偏移錯位嚴重時,中醫傷科徒手整復的「結構治療」能有效改善肌肉關節的受力(圖3),使軟組織恢復到正常的出力模式,快速地緩解疼痛;針對慢性發炎的肌筋膜、緊繃增生的軟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已證明「針灸」是顯著有效的療法,改善慢性疼痛的利器。

  結合針刺及微創手術特性的「針刀療法」對於頑固的筋膜炎或是慢性發炎伴隨的軟組織關節沾黏有突破性的效果,亦可結合超音波導引提升治療精準度。「浮針療法」透過皮下筋膜層次的掃散能大面積緩解筋膜緊繃發炎(圖4),特殊設計的進針器降低針刺的感覺,害怕針刺的患者也能容易接受。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