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七月

換得腎利人生~ 腎臟移植

文/腎臟內科 蔡卉婧 專科護理師
連榮達 主治醫師

在醫藥科技發達進步的現代,治療腎衰竭 (末期腎臟疾病),除了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之外,我們還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嗎?一般的透析治療,除了造成生活不便外、還要忍受打針的痛及感染的風險,長期下來令人覺得疲憊不已。 所以,還可以選擇的治療方式:腎臟移植,擺脫透析治療帶來的困擾及不便、換得腎利人生。

腎臟移植是什麼?

腎臟移植是透過手術方式將捐贈的腎臟移植到受腎者的腹腔內(右下腹或左下腹髂窩),經由血管及輸尿管的吻合,獲得血液供應讓尿液順利排出。一般手術時間約4小時左右。

腎移植的來源分活體和屍腎

 截至109年5月為止,登錄等候需腎臟移植的有效名單高達7685人,而今年實際等到腎臟完成移植的卻僅有66人,主要原因是捐贈的來源太少。

腎移植的來源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活體捐贈(親屬間捐贈),移植的預後最好。指的是健康的人捐一顆腎臟給即將面臨洗腎或已經長期在規則洗腎的腎友。不過,因為擔心有器官買賣的疑慮,所以目前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捐贈者需為捐贈者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配偶應與捐贈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待移植者於結婚滿一年後始經醫師診斷須接受移植治療者,不在此限)。在移植前需審慎評估,經倫理會議通過。

另一種則是屍腎捐贈,來源是因意外臨終的腦死病人,生前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或經由家屬同意器捐,需兩位醫師腦死判定通過,而接受腎臟者須已經是長期規則接受透析且完成移植登錄的腎友(移植前需事先排除移植的一些禁忌)。

腎臟移植禁忌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接受腎臟移植。基本上,受腎者必需對腎移植有充分瞭解及願意遵守醫囑,身體狀況也必需能夠接受麻醉及重大手術。腎臟移植的禁忌症包括年齡65歲以上(年齡超過者需專案審查)、感染、尚未確定完全治癒之惡性腫瘤、活性自體免疫疾病、嚴重的腦血管或周邊血管病變,使日常生活無法自理,且無法接受重建手術者、藥癮、酒癮患者、心智不正常者或無法長期配合藥物治療者等。

登錄完仍須定期回診

 經醫師評估完成後會登錄於「器官捐贈移植登錄系統」等候名單上,登錄後仍須定期(每3-6個月)回診,抽血檢驗、追蹤抗體及讓醫師確認是否仍處於隨時可接受移植的狀態。若隨時有配對成功且序位優先的狀況,會立即通知來住院接受移植手術。若未規則回診超過6個月,則會被視為失聯、醫囑順從性不佳、無法確認隨時可接受移植的狀態,就會被移除於移植等候名單。

移植後仍須配合醫囑回診服藥

 若幸運的能成功接受腎臟移植,手術和術後觀察恢復時間約須10-14天,但若住院期間發生排斥或感染的情形時,則會再延長住院時間。移植成功後就不須再接受透析治療,但是需終生定時服用抗排斥藥物,千萬不可以自行調整藥物劑量甚至停用,以免發生排斥或感染的風險。

結論

 成功的腎臟移植讓末期腎臟疾患者重獲新「腎」的喜悅、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但非移植手術成功後就沒有問題,仍需密切與醫療團隊配合、終生接受抗排斥藥物治療與追蹤,才能保護得來不易的腎臟。

15
七月

腎臟內科病房之特色

恭賀通過腎臟病照護品質認證

文/腎臟內科病房 高淑娟 護理長
吳勝文 病房主任

多年來醫策會與醫療機構攜手共同致力於提升我國的醫療照護品質,2008 年起,醫策會參考國外經驗,結合醫療專家與合作醫院,共同開發與現行醫院評鑑制度不同的「疾病照護品質認證」,本病房列於此次參與五大疾病認證之ㄧ,對剛接任腎臟內科病房才近半年,便接受此任務的我來說,無非是莫大之壓力。

    在沒太多時間思考的情況下,首先來瞭解「疾病照護品質認證」之目的,期望從病人的角度來檢視對於特定疾病的醫療照護團隊之運作,是否符合一定的品質要求。因此此次醫策會的「腎臟病照護品質認證」,當務之急,病房必需要整合(將過去努力成果完美展現)及共識(疾病照護達成臨床照護指標標準化),才能達成院方交辦之任務。

    團隊秉持創辦人『醫人、醫病、醫心』的宗旨,致力發展具有特色的全人關懷服務,運用跨團隊合作建立『疾病分期衛教』模式(圖一),並共同製作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護照(圖二)(手冊製作成員包含醫師、病房及透析室護理師、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衛教師、營養師、藥師、社工師等跨領域成員),一旦病人符合收案條件,則領取此照護手冊,經由共識明確規範各科室在慢性腎臟病衛教之工作與角色(如藥物屬藥師、洗腎照護由洗腎室衛教、飲食衛教由營養師完成等),並結合電腦系統及手冊進行交班,讓各科室均可瞭解病人對慢性腎臟病認知與需求,期望共同提升慢性腎臟病患的照護與生活品質。

除此之外,護理照護因應世代提供更趨於多元、多樣化的衛教服務,運用創意並連結多媒體模式(如QR code及國台雙語導讀衛教轉盤)(圖三),更希望能貼近老年族群,讓衛教零距離,除達到專屬與個別化之衛教外,更力求達到衛教完整之目的,『疾病分期衛教』模式建立,能讓團隊成員有所依循,衛教資訊完整度更清晰透明,另國台雙語導讀衛教轉盤,除獲評鑑委員青睞,更深獲病人讚賞與認同,此舉不僅鼓舞團隊成員,更讓團隊成員朝優化腎病照護的方向前進更深具信心。

    透過此次疾病認證參與,達到促進跨科整合與團隊凝聚,藉由合作方式共同檢視其團隊在橫向(跨部門)與縱向(照護的連續性)層面的發展,透過數次的開會討論與磨合,讓我們能獲得更好的啟發,從多次挫折中進而提升團隊士氣,藉由嚴謹的準備展現醫療機構之醫療特色,最終才能在同仁通力合作下通過醫策會的腎臟病疾病照護認證。     此過程並不代表結束,而是腎臟團隊優質照護的開端,我們會持續在腎臟病照護品質提升與卓越發展努力不懈,以整合性照護,提供更完整慢性病照護衛教來預防或延緩腎功能惡化,讓病患安心接受可近性和品質最佳的醫療服務是我們最大目標。

15
七月

膳用食力,護腎安心

文/營養科 羅詩晴 營養師

根據健保署統計資料,多年來門診醫療費用以內科占率最大;其中透析居次、但至106年透析已下降至第三位。門診重大傷病醫療費用以慢性腎衰竭須定期透析最高,但隨著國人健康意識抬頭,逐漸重視腎病防治,多年有功而使占率穩定呈現下降趨勢。這是腎臟科照護團隊與腎友共同努力的結果,如何持續成效,預防保健更是關鍵。

影響味覺

  今年初始,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球,其中較為特異的症狀為味、嗅覺喪失,但您知道嗎?已有研究表明,慢性腎臟病患者有味覺喪失或改變之情形;並因此影響到其營養攝取及生活品質。至2019年九月底,共有65篇相關文獻發表,患者最常見的問題是口乾症(xerostomia),透析患者中約有43.8 %的人會出現味覺異常的問題。臨床研究甚至發展出偵測工具(taste perception tests, TPTs)用以早期發現末期腎病患者的味覺改變問題,從而及早預防營養不良的狀況。

一般而言,血液透析的患者較不易感覺出甜味與鹹味,腹膜透析患者則是對甜味、鮮味及酸味閾值上升。推測可能原因為慢性腎病患者唾液組成成分和正常人不同,例如鈉離子增加而導致失去甜味感覺、鉀離子增加造成金屬味、增加的碳酸氫根離子會降低酸味及鮮味感覺,而唾液中的尿素濃度過高可能造成苦味感知異常等。

上述結果使患者厭惡肉類食品,且嗜甜、嗜酸、重鹹與重口味;可惜在矯正此異常狀況的證據尚不夠充分,但少數研究補充鋅可提升味覺敏銳度且改善味覺異常。富含鋅的食物來源有許多,動物性食品來源如肝臟、魚肉、瘦肉等,其鋅含量高且無干擾因子,且此類食物本身具有含硫胺基酸可提高生物可利用率;反之,植物性食品中的鋅會與植酸結合,形成不被消化的複合物,進而降低鋅之生物可利用率,另外草酸、單寧(tannin)與木質素(lignin),亦可能干擾鋅的吸收。因此更建議飲食習慣為全素食之慢性腎病者應增加鋅攝取量。

另外為避免加劇口乾症的問題,應採低鹽飲食;鹽分含量高的食物,如醃漬食物或醬菜類、罐頭食品、蜜餞、火腿、香腸、貢丸、肉鬆、速食麵、調味料、甜鹹餅乾或運動飲料等。若患者特別容易感受到苦味而造成食慾不振,建議加強其對甜味及酸味的感覺而掩蓋食物之苦澀;可在烹調時使用天然香辛料,例如少量檸檬或鳳梨提味,或輔以薑、蒜、洋蔥、八角等增添食物風味。

蛋白質與磷

  腎臟病患者飲食禁忌多,需控制磷的攝取;若過量攝取造成高血磷,可能引發繼發性副甲狀腺機能亢進、轉移性軟組識鈣化、腎性骨病變、皮膚搔癢、心肌病變、貧血等症狀。研究顯示,植物性蛋白質相較於動物性蛋白,因磷的生物可利用率較低(<50%)而可減少磷的吸收。但其實植物性和動物性蛋白皆屬於有機磷,有機磷吸收受腸胃道維生素D受體的活化程度限制使得吸收率有限,即使是動物性蛋白質所含的有機磷,吸收率也只有40-60%;反之,加工食品中所添加的無機磷吸收率可達80-100%,如起士、乾酪、碳酸或蘇打飲料等。

因此,衛教慢性腎臟病患者低磷飲食首重不食用加工製品;市售產品中,磷廣泛使用為食品添加物,如火腿、臘腸中的保色劑,遠洋冷凍食品為求保鮮,甚至速食麵、餅乾等為延長保存期限皆有添加。因此不建議患者選用經剝殼處理的蝦仁,更應小心食品標示上任何含有"磷"字成分的非天然新鮮食物,包括花生醬、冰淇淋、卵磷脂、益生菌、南極磷蝦油等。

預防檢測、常保健康

  除了飲食控制,「適當的運動」在美國腎臟基金會(KDOQI)治療指引中已被建議應列為常規治療。定期運動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體適能、血壓、營養數值(如白蛋白、前白蛋白)及生活品質。而提供患者心理支持也是治療的一環,認知行為療法、運動或放鬆的技巧可減輕患者因末期腎病而需進入透析治療的抑鬱症狀。從預防到治療,全民腎臟安全需由大家共同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