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血壓的中醫治療

脖子好緊,會痛,要不要緊?會不會中風?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林榮志主任
張佳閔研究助理

冬天到了,許多門診的患者都會談到:「林主任,我的脖子這麼緊,會不會中風啊?」

其實脖子緊可能是姿勢不良、筋膜發炎,或是頸椎退化引起致頸部肌肉緊縮疼痛的症狀,真正血壓高或是頸部血管硬化不會有脖子緊肩膀硬的感受,平時勿以脖子緊不緊而自行調整高血壓藥物的使用。

高血壓病是以原發性動脈血壓升高為主的全身性疾病。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兩者有出現其中一項,即可確診為高血壓。初期高血壓可能有頭昏頭痛等症狀,但通常不會有腦、心、腎之併發症的表現;後期可能有左心室肥大、眼底衰竭,腎衰竭、眼底出血等的臨床表現。

高血壓在中老年人最為多數,中醫治療疾病採用辨證論治,基本的辨證分型如下:

  1. 肝陽上亢
    頭暈頭痛,每因煩躁或惱怒而加劇,口乾口苦,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質紅,苔黃,脈弦,或弦數有力。
  2. 肝腎陰虛
    頭暈目糊,兩眼乾澀,耳嗚,腰酸膝軟,夜尿頻多,足跟疼痛,心煩口乾,潮熱盜汗。舌嫩紅乾,苔少或無,脈細數。
  3. 陰陽兩虛
    心悸氣短,倦怠乏力,納少腹脹,頭昏眼花,眩暈耳嗚,腰酸膝軟,自汗盜汗,陽痿不振。舌質淡,無苔或少苔,脈細弱。
  4. 痰濁阻逆
    頭暈頭痛,頭重如蒙,胸腹悶脹,噁心欲嘔,食少多寐,肢體困重,舌胖淡,苔白膩,脈弦細滑。

因應不同的證型,中醫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如內服藥物、外敷藥膏、針灸穴位、雷射針灸、穴位按摩、導引氣功等…。而服用藥物,應選擇合格的中醫師,如果拿高血壓藥物的醫院裡有中醫門診,更適合選擇採用所謂中西整合的醫療模式,避免服用多種藥物引起的藥物交互作用,也不必因為脖子酸緊疼痛,煩惱到底是要看中醫針灸吃藥,或是吃西藥這麼久,腎臟會不會有問題之類的疑慮。

平常要定時量血壓,做紀錄,就診時給醫生參考之外,中西整合醫療科提供幾個生活起居的建議給大家:第一、居家環境應清潔整齊,室內通風要充足,光線盡量柔和,保持適當的溫濕度。第二、避免便秘,排便過度用力,對血壓控制是壞事。第三、控制體重,肥胖者應節制飲食,適當運動,必要時減輕體重。第四、飲食方面:低鹽、低脂肪和低熱量的飲食,多食深綠色蔬菜,適量的水果、少選含膽固醇多的食物;可常食用黑芝麻、胡桃肉、山藥等。

中醫師全聯會建議

不管是否有高血壓,經常在這些穴位上揉、捏、按、壓、揪來作按摩刺激,能促進氣血循環,增強血管彈性與穩定血壓的效果。一般來說,以姆指、食指、中指的指腹按摩穴道,較好施力,手也不容易痠。每個穴道按摩3至5秒,休息2至3秒,再按摩3至5秒,重複3-5次,選用的按摩穴位有:

  1. 督脈:人中、百會、命門。
  2. 大腸經:曲池、合谷、手三里、迎香。
  3. 三焦經:液門、支溝、翳風、絲竹空。
  4. 小腸經:後谿、聽宮。
  5. 胃經:足三里、內庭、頭維。
  6. 膽經:陽陵泉、肩井。
  7. 膀胱經:肝俞、腎俞、委中。
  8. 心經:神門、少海。
  9. 脾經:三陰交、血海。
  10. 肝經:太衝。
  11. 腎經:湧泉、復溜。
  12. 任脈:中院、關元。
  13. 十宣穴:在手指尖端離指甲約一分處,屬經外奇穴。

百會穴(督脈)
位在頭頂(兩耳尖直上頭頂的中間點),是人體陽氣匯聚處,可安神定志、醒腦益智。

風池穴(膽經)
位於後頸枕骨下緣,髮際凹陷處,兩手拇指分別按住左右兩側風池穴處,其餘四指固定在後枕部抓按,可安神定志。

圖片來源:自由時報網頁

內關穴(心包經)
前臂掌側,腕上橫紋上2寸,兩大筋之間,可寧心安神。

合谷穴(大腸經)
拇指、食指張開,在手背,當第一掌骨與第二股見隙縫之中點處,稍靠近食指側,可鎮痛安神。

足三里穴(胃經)
膝蓋凹陷處距離三寸,四指幅寬的位子,可安神益氣。

最後提醒大家,有不舒服就看醫生,不要吃來路不明的藥物,冬天是中醫養生調理高血壓的時候,中西整合醫療科提供大家最適切的建議與服務。

發表迴響

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 必要欄位標記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