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二月

自律神經失調—中醫助您找回身心平衡

文/中西整合醫療科 黃靖容醫師

  人體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者合稱為自律神經。交感神經負責調動身體資源來應對壓力,副交感神經則於休息時負責補充與修復的功能。中醫觀點來看,交感神經屬「陽」,性質較偏向於動態、溫熱、興奮、推動,副交感神經則是屬「陰」,性質則偏向靜態、寒涼、抑制、滋潤。在健康的人體中,陰陽會彼此相互制約,並保持在平衡的狀態。

  而如果因為外在環境壓力,或者生活作息、飲食的失調,使人體陰陽氣血不平衡,於生理及心理層面,皆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適,例如頭暈頭痛、胸悶心悸、消化不良、肌肉緊繃疼痛、便秘或腹瀉,憂鬱、焦慮、心煩、疲倦、失眠等。在求治各科做過諸多檢查,排除器官的實質性病變後,便時常會得到「自律神經失調」這樣的歸因。

  中醫認為生理與心理會互相影響,對於自律神經失調患者,透過中藥或針灸調理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便能緩解身心各類不適症狀。

生活上的身心保養建議

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每次約3-5秒,手法輕柔舒適、不過度按壓刺激。在按摩時可以搭配呼吸調息,覺察並調整自身呼吸頻率。

腹式呼吸調息

  • 閉上雙眼,將雙手輕輕擺放在肚臍之上,先感受與自己身體的連結。
  • 由嘴巴緩緩將體內的濁氣吐出,想像自己心中的不愉快、生理的不適,都透過吐氣的動作從體內排除,並感受腹部在吐氣的過程向內緩慢壓縮(感受即可,不需按壓腹部)。
  • 而後由鼻子緩緩吸入空氣,想像環境之中的清淨之氣,天地萬物的祝福,都透過吸氣的動作進到體內最深處,並感受胸腔與腹部在吸氣的過程緩緩地脹大。
  • 特別提醒:吐氣的時間要比吸氣的時間稍長2-3秒,您可以在呼吸過程心中默數,並根據自身狀態調整成您最能夠舒適放鬆的頻率。

透過儀器檢測自律神經平衡狀態

  心率變異分析儀器,即為HRV(HeartRate Variability)儀器,可以檢測自律神經的平衡狀態。其原理為:交感神經活化時心率會加快,副交感神經活化則使心率下降,HRV儀器透過量測連續心跳速率的變化程度,來分析人體自律神經平衡狀態。

  本院中醫科檢查室即設有HRV儀器,此為無痛且非侵入式檢查,只需在手足夾上導極,靜坐5-10分鐘即可完成。當您至本院中醫科就診時,可以向醫師詢問,便能替您安排此項檢查。

  身心疾病的成因包含生理、心理及社會等,有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團隊能陪伴您一同面對,筆者作為中醫師可以透過中藥或者針灸治療,改善您生理上的不適。當身體不適症狀有所緩解,或許便能更有餘裕去面對與處理社會與心理層面的難題。讓中醫協助您一步步找回身心的平衡。

1
十二月

磁振造影導航聚焦超音波新利器—神波刀

文/神經外科 張正修主任

  『震顫』是指身體某些部位不自主的且有節奏的震動,其中以手部為最好發的部位,影響日常生活甚鉅,另外頭部、軀幹、下肢、聲帶也可能受到影響。

  導致震顫的原因很多,其中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 tremor, ET) 指的是以震顫為主要症狀的疾病,但沒有具體的潛在原因,為常見的神經疾病之一。原發性顫抖症在老年人中最常見,但也可能發生在從童年到成年的任何年齡。

  一旦罹患原發性顫抖症,常因肢體抖動尤其上肢,影響到日常生活,如飲食、寫字、滑手機、刷牙洗臉、剃鬍鬚等活動(運動性震顫)或手伸展到某位置時震顫加劇(姿勢性震顫)。因此,罹患原發性震顫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起居,亦對工作及社交活動產生極大困擾。以下整理原發性顫抖症主要症狀如下:

原發性顫抖症的主要症狀

  • 短時間內無法控制的晃動。
  • 一般是由單一側開始。
  • 先影響手部(單手或雙手)。
  • 可能影響聲音或頭部。
  • 持續性點頭。
  • 情緒緊張或有目的性的動作時會加劇顫抖。

  上述症狀輕重不一,如症狀影響日常生活,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及手術治療。一般會先以藥物治療為主,並可得到不錯的效果。

  如果藥物治療成效不彰或症狀日益嚴重,可選擇外科手術。例如丘腦腦核燒灼術(RF thalamotomy)或是植入深部腦刺激器(deep brain stimulation)。以上術式效果不錯,但皆須開顱,屬侵入性治療。

  隨著科技進步,精準微創技術日新月異,例如腦核精確定位、隔空燒灼技術(不須開顱插入電極,沒有幅射線)、治療中即時腦核溫度監測…等,造就了神波刀治療原發性顫抖症的新頁。

什麼是磁振造影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 ?

  神波刀可集中超音波能量(無幅射線)將目標腦核熱凝固,達到治療原發性顫抖症的療效。由於超音波能直接穿透顱骨,因此無需進行開顱或在顱骨進行穿孔,可將腦出血和感染的風險降至最低。在治療中此儀器更可以即時腦核定位及腦核溫度即時監測,以達到最佳的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

神波刀具有的特點,分述如下:

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儀
  • 沒有幅射線曝露的風險(非電療)。
  • 沒有開顱或植入電極,減少出血及感染風險。
  • 治療過程中利用磁振造影(無放射線)技術,可即時腦核精準定位和即時腦核溫度監控進行治療。
  • 治療過程中,患者清醒可同時進行治療效果的研判。

  『衛生福利部於2017年11月核准國內病人使用神波刀治療原發性顫抖症,於2022年2月核准巴金森病為治療適應症。

  目前神波刀可應用於治療原發性顫抖症及巴金森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已引進此一新型治療利器,期望提供病友更佳服務。

  如須進一步訊息,請洽神經外科及神經內科門診諮詢。

1
十二月

高齡人口常見的顫抖—老年本態性顫抖與帕金森氏病顫抖

文/神經內科 辛裕隆主任

  隨著世界高齡化趨勢的加速,高齡人口常見的動作障礙問題也愈發引人關注。其中,顫抖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影響著許多年長者的生活質量。本篇文章將探討老年顫抖的病因、治療選項,以及台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所提供的聚焦超音波治療,為患者提供更多希望。

  老年本態性顫抖(Age-related essential tremor)和帕金森氏病顫抖(Parkinson’s disease tremor)是兩種高齡人口常見的顫抖。儘管它們都表現為身體的顫抖,但它們有一些顯著的異同點:老年本態性顫抖是一種原發性顫抖,其病因不完全明確,但通常與家族史有關,並且多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帕金森氏病顫抖是帕金森氏病的一個症狀,主要是由於大腦中多巴胺不足所引起的,通常伴隨著其他帕金森氏病症狀,如肌肉僵硬和運動遲緩。

  老年本態性顫抖的顫抖通常是持續性的,而且發生在特定的動作或姿勢下,如握筆或提起物品時。老年本態性顫抖通常是一個單獨的症狀,除了顫抖外,通常不伴隨其他明顯的神經系統問題。帕金森氏病顫抖的顫抖則通常是在休息時最為明顯,且在活動時減輕或停止。帕金森氏病顫抖往往是帕金森氏病的一部分,患者可能會有肌肉僵硬、運動遲緩、平衡問題等其他症狀。

  比起帕金森氏病顫抖,老年本態性顫抖,更常發生在年長者身上。其主要特徵是持續性的顫抖,主要發生在上肢,尤其是手臂和手部。這種顫抖通常在特定動作或姿勢下更明顯,如握筆、抬杯、或進食時。雖然老年本態性顫抖通常並不會對生命造成直接威脅,但它可以影響到個體的日常生活如飲食、書寫、甚至社交活動。

  目前,醫學界為治療老年本態性顫抖提供了一些藥物選擇。其中,一些常見的藥物包括β-阻滯劑、抗痙攣藥物和抗焦慮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有助於減輕顫抖症狀,但它們並不是每個患者的最佳選擇,因為它們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如疲勞、嗜睡問題。

  近年來,聚焦超音波治療嶄露頭角,成為治療老年本態性顫抖的新選擇。這種治療方法非常具有潛力,因為它是一種非侵入性過程,不需要手術切口,並且可以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聚焦超音波治療通過集中的超音波能量,精確地影響大腦中控制運動的區域,以減輕顫抖症狀。研究顯示,這種治療方式在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生活質量方面表現出色。

  聚焦超音波治療的一個重要優點是,它避免了手術的風險和恢復期,因此特別適合那些不適合手術的患者。此外,它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明顯的效果,讓患者更

快地重返正常生活。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聚焦超音波刀治療團隊,為患者提供了一個可靠的選擇,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質量。如果您或是您的親人受到老年本態性顫抖的困擾,不妨考慮咨詢這個團隊,了解更多信息,並開始您的治療之旅。希望每位受影響的患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