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

新聞報導

【曾憲群/台中報導】

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曾憲群翻攝)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丁文謙主任表示大腸癌是現代老年人常見的疾病。早期大腸直腸並沒有症狀,所以也很難提早發現。大約一半的大腸直腸癌病患會因為復發,轉移而需要後續化療,電療,標靶藥物治療等等。其死亡率歷年來一直維持第三名。對於患者與家人身、心、靈造成極大的壓力。所以,如何提早發現,提早處理,不管是對於身體健康,心靈衛生與預後可以有極大的進步。

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曾憲群翻攝)

國健局推行的腸癌篩檢計畫已經執行了至少10年,根據這幾年來國健局的統計,大腸直腸癌確診時的期別傾向逐漸向早期大腸癌移動。臨床上醫師在執行大便潛血陽性病人的大腸鏡檢查時,往往也可以發現早期無症狀的癌症或者是惡性息肉 。

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曾憲群翻攝)

目前大便潛血檢查都是採取定量法,檢查結果比較標準。以往的大便潛血檢查都是採用化學定性法,會受到食物例如維他命c 、豬血、鴨血糕的影響。 上消化道出血也會造成化學定性法的結果。現在都是定量法不會受到這些外在環境的影響,如果結果呈現陽性(超過一定的標準),這一定是下消化道的出血,醫院就會發出警告通知。根據國健局的作業規範,就要接受大腸鏡或大腸攝影的檢查。

根據第國健局1次大腸癌期別5年存活率統計資料(如下圖),我們可以發現,接受糞便潛血腸癌篩檢而發現腸癌的病患,期別與一般因為有胃腸道症狀而發現腸癌病患之期別有所差異。發生人數有往較早期移動之趨勢。第0、1期病患增加,第4期的病人大幅減少。

93-97年篩檢與癌症個案期別分佈。(曾憲群翻攝)

這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第4期的病人減少,可以讓術後輔助化療與解救性化療的人數以及醫療費用降低。可以極大的減低健保的負擔,同時延長病人的壽命以及增加存活時間。

所以每兩年做大便潛血篩檢,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早期處理可以減低癌症發生率,也可以避免癌症發展到中晚期才接受治療。

而根據國健署統計,2015年大腸癌發生人數首度下跌,由2014年每十萬人44.7人降為43人,破天荒的首度下降,表示歷經十餘年努力的篩檢成效浮現。一支採樣管,改寫台灣大腸癌流行病史,2016年較2015年又減少205人,連續2年下降

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曾憲群翻攝)

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曾憲群翻攝)

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曾憲群翻攝)

國健署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若以標準化發生率來看,每10萬人中有302人罹癌,較前一年減少1.8人,其中以大腸癌的發生人數、發生率下降最多;而10大癌症標準化發生率中,肝癌、胃癌及皮膚癌也已連續6年呈現下降。

吳建遠指出,根據癌症篩檢資料顯示,93年至今已有7成符合篩檢年齡的民眾曾做過大腸癌篩檢,其中有9成3民眾發現屬於癌前病變的大腸息肉以及0至2期的癌症,5年存活率將近7成。但若不是經篩檢發現的大腸癌,早期個案比率僅2成4,預後也較差,且經過本土最新的資料分析,大腸癌篩檢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達4成4。

目前第一期及第二期大腸直腸癌手術的健保給付費用,從住院手術到出院大約十萬到十五萬元左右。這些病人術後都只需要追蹤,不需要化療或電療。

如果是第三期的大腸直腸癌術後還要加做化療,每次住院費用大約需要20000萬元。完整的治療療程12次大概需要240000到250000萬元左右。這些費用都是健保給付,造成極大負擔。

如果是第四期的大腸直腸癌,還要再加上標靶藥物。每次住院療程需要5~7萬元,目前第四期病患存活期約三年半,推估需要醫療費用(健保加自費)約三百萬元左右。以往大腸直腸癌病患發現時約25%已經第四期。而依照篩檢成績,可以下降至(9~10%),每年可減少約2000人,這些人可以減少醫療費用約6 億元,如果可以推廣全民,實為可觀。

105~107年在本院因為篩檢發現的大腸直腸癌共有68位。零期癌有23(33.8%)位。第一期癌症13位(19.1%),二期有8位(11.6%),三期有10位(14.7%),第四期有7位(10.3%)。其中第四期病患比例與國健局公告的比例相近。本院找到的大腸直腸癌期別都比較早,所以篩檢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0期之大腸直腸癌皆是接受息肉切除後發現,本院醫師實行息肉切除技術純熟,所有腫瘤都有適當安全距離,是故不須追加根除手術。第2期大腸直腸癌有4位患者接受息肉切除,其餘10位病患接受腹腔鏡手術切除而無併發症。

其他3,4期病患則需手術以及追加化療。故本院腸癌篩檢有相當良好成績,於本院接受檢查會有專屬個管師提醒,陽性反應病患更會加強追蹤,主動通知,同時安排掛號,以期不會漏過病患。在此積極作為下,第0、1期癌症發現率更高於全國比率,這些病患更因此受惠,免除大手術痛苦,同時保障生命。

篩檢陽性病人如何追蹤呢?建議以大腸鏡為主。如果民眾不適合做大腸鏡可以乙狀結腸鏡加上鋇劑攝影對全大腸做檢查。大腸鏡檢查的好處。是可以對大腸黏膜 做直觀檢查,如有息肉可以直接做切除。對比較大的腫瘤,可以做切片檢查是否為 癌症。缺點是比較不舒服 如果操作不當,有大腸穿孔的可能性。鋇劑攝影的優點是比較舒服,缺點是如果發現有異常,無法做切片,還要安排一次大腸鏡確診。

定期篩檢可以減少晚期大腸癌機率。(曾憲群翻攝)

如果發現息肉,對於凸起或有莖息肉,大部分用內視鏡就可以簡單移除(polypectomy)。如果是廣基底(broad based)息肉,扁平狀息肉(Sessile polyp)或已經懷疑含有腺癌之惡性息肉,那就需要用特殊技巧。現有方式有兩種:

  1. 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 (EMR) 內視鏡黏膜切除:適於2CM直徑以下,黏膜淺層之病灶。於息肉下打水,讓息肉鼓起來,內視鏡套環直接切除。
  1. 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 (ESD)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適於2CM直徑以上,黏膜下層(Submucosa)以上之病灶。同樣於息肉下打水,以特殊的電燒刀從黏膜下層將腫瘤整片移除,可以達到切除大範圍息肉的目的。

篩檢所發現之癌症,大部分比較小極適合腹腔鏡手術切除,減少身體傷害。現在有哪些手術方式呢?

  1. 多孔腹腔鏡大腸直腸癌切除手術:從2000年以後開始在台灣逐漸發展。目前已經非常的成熟,除了要把腫瘤拿出肚皮的5公分傷口以外,只需要三個到四個孔洞以執行手術。可以做到跟傳統開腹手術一樣的操作。
  1. 單孔腹腔鏡手術:傳統腹腔鏡多孔手術發展了一段時間之後,為了美觀,又發展出了單孔腹腔鏡。只需要在肚臍周圍切一個3公分左右的傷口,就可以執行腹腔鏡手術。
  1. 達文西手術:對於直腸癌,也可應用達文西機器人來執行切除。好處在於立體的視覺,減少手部的抖動,於腹腔內進行縫合與腸道的重建。
  1. 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 自然孔手術:2005年之後發展出了自然孔手術,經由人體上自然的孔洞:嘴巴、尿道、肛門、陰道,進入體腔。手術的執行,以及標本取出,都經由自然孔洞,體表沒有傷口,維持美觀。

大腸直腸外科的自然孔手術,除了Trans-anal excision以外,還有以下

  1. Transanal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AMIS):傳統經肛門腫瘤切除,限制較多,只能切除距離肛門口5到6公分以內的腫瘤,大於兩公分的腫瘤,也很難執行。TAMIS以特殊的器械由肛門做顯微手術。切除範圍可以到達離肛門口10到12公分。腫瘤大小可達直徑4。但這種手術,腫瘤的侵犯深度都不能太深。如果是第三期以上的直腸癌,就不適合用這種手術方式處理。
  2. 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TaTME):經肛門直腸全繫膜切除手術。適合於根除中低位的直腸癌。大部分還需要腹腔鏡的配合,腫瘤從肛門取出,腸段的吻合也是從肛門執行。

以上手術方式,本科皆有提供。

結論:大腸直腸外科丁文謙主任說本院的腸癌篩檢,不僅有良好團隊合作,在胃腸內外科醫師通力合作下,更容易發現早期癌症。即使需要手術,也有相當好的微創手術可以選擇。所以對早期癌症篩檢,早期檢查治療,有中山附醫大腸直腸外科團隊守護大家的健康。

相關新聞報導:焦點時報自由時報蘋果即時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台灣南華報三立新聞網台灣新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