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歲的張姓婦人站著頭痛、站愈久愈痛,伴隨耳鳴、噁心及頸部僵硬,但是躺下就不痛了,就醫發現竟是脊椎硬膜破洞,滲漏出腦脊髓液,造成「自發性顱內低壓」引起頭痛,注射自體血液到脊柱硬膜外補洞才康復。
醫師沈昭諭模擬注射患者自體血液到脊椎硬膜外,修補破洞,情境照,圖中人物非本文患者。(記者蔡淑媛攝)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影像部醫師沈昭諭指出,腦脊髓液在腦硬膜和脊椎硬膜下,包覆於腦部和脊髓,提供緩衝和保護作用,但有些人先天脊椎硬膜薄弱或結締組織病變、關節活動過度等,加上過度用力,如嚴重咳嗽、便秘出力、搬重物或輕微外傷,造成局部脊椎硬膜破裂,使腦脊髓液滲漏。
沈昭諭說,一旦腦脊髓液滲漏,產生顱內低壓,會使腦血管和腦實質擴張,壓迫或拉扯腦神經,引起姿態性頭痛,站著時腦脊髓液滲漏多會頭痛,躺著時漏的少,頭痛緩解或消失,症狀嚴重甚至會併發硬腦膜下腔出血、小腦壓到腦幹、腦幹出血。
患者張婦今年初早上起床突然頭痛,後來只要一久站就頭痛加劇,後來痛到掛急診,經磁振造影發現在頸椎第3、4節間的脊椎硬膜破洞,腦脊髓滲漏,引起頭痛,先做支持療法,收治住院臥床休息、點滴補充水分、口服止痛藥,仍未改善,屬於嚴重患者。
張婦進一步接受介入性治療,抽取她的周邊靜脈血液約10至20cc,經斷斷層掃描導引,注入脊椎硬膜外修補破洞,血液能凝集補洞並有膠原蛋白幫助復原,沈昭諭指此療法成功率達9成,如果破洞還是補不起來,就要開刀修補。
沈昭諭說,腦脊髓滲漏造成的頭痛,常見於30、40歲民眾,女性是男性的2倍,會在頭部兩側和後腦感到悶脹痛,如果民眾頭痛久不癒,站著痛、躺著就不痛,應進一步就醫,半數患者以支持療法能復原,但嚴重則要採取侵入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