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糖尿病患者最棘手的截肢問題及提供病患更完整的醫療照護,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大里仁愛醫院、衛福部台中醫院攜手合作,結合了中山附醫最專長的復健醫學、衛福部台中醫院的傷口中心,加上大里仁愛醫院的心臟血管中心重建血流專長,打造「足部金三角」專案團隊,針對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提供完整治療,盼達到最完善的處置、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是「足部金三角醫療團隊」希望達成的完整照護!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王培任醫師表示,因為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糖尿病在台灣越來越常見,也因此有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人也持續增加,其中最惱人的併發症或許就是糖尿病足了。引起糖尿病足的原因最重要的是神經病變包括感覺、運動以及自主神經),其他包括血管病變、局部感染以及機械壓力等也可能演變成糖尿病足。由於感覺神經異常會使患者無法感覺到足部的一些傷口,進而使問題逐漸擴大造成感染壞死是臨床上常見的病史。另外,運動神經病變使足部肌肉力量不平衡,產生續發性足部排列異常,甚至畸形都會使足部的生物力學變化,使得原來正常的足部壓力分佈產生過度集中在某些區域(如蹠趾關節,腳跟,近趾關節背側等等) 。壓力過大再加上感覺不敏銳,往往使局部皮膚因缺血壞死而產生壓瘡,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壓瘡便會擴大、變深,並且併發感染而使患足需要截肢以保住性命。另外,糖尿病也會導致夏柯氏足病變(Charcot’s foot)以及大足趾外翻等情形。
臨床上針對糖尿病足的評估包括1.病史詢問:血糖控制之情況、是否曾有糖尿病足、是否有香港腳或其他足部異常以及足部疼痛點等等。 2.神經學檢查:足部感覺檢查、肌力以及足部反射檢查等等。3.血管檢查:足背脈搏檢測、表面溫度以及周邊血流檢查等等。4.肌肉骨骼檢查:足部畸形、壓痛點檢測以及足部壓力檢查。
針對糖尿病足之處理方式,最好的當然是預防發生:做好足部護理、將血糖控制好、戒煙、使用適當的鞋襪。但若已經出現足趾畸形,進而產生疼痛、發炎、可以使用局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或配戴足部輔具,而嚴重畸形則可能需要以手術來加以矯正。另外,如果有局部的感染(如膿、疤、足癬等)則必須使用藥劑控制,長雞眼或長繭者,除了使用適當的鞋襪及足趾輔具外,還可以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局部之藥劑。嚴重的感染(如蜂窩組織炎)往往需要抗生素治療而範圍較大或較深之壓瘡則可能需要高壓氧治療或甚至植皮來加以修補。對於已經壞死或判斷已無癒合可能的傷口,則需行截肢手術,並根據截肢部位之不同穿戴相應之足義肢。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復健醫學部復健治療科義肢矯具室郭景富復健師表示,長時間的糖尿病可能引發糖尿病足。但您知道,有一種傷口糖尿病足,是足底異常壓力引發的嗎?這類的糖尿病足,只要沒從足底壓力端解決,傷口想癒合,就好比登天一樣,困難重重。甚至,好不容易將傷口養好了,才踩地沒幾下,傷口就又出現。不僅病人沮喪,就連醫生也愛莫能助。
以下幾點是常見又熟悉造成傷口糖尿病足的原因:一、末梢血管病變。二、末梢神經病變。三、免疫系統受損。四、下肢關節病變,但有一個因素,卻是國人常忽略引發傷口糖尿病足的關鍵原因,那就是壓力。相信大家都知道褥瘡是壓力引起的,但鮮少人可以把足底的傷口跟褥瘡聯想在一塊,其實他們是一樣的機制,只是位置不同而已。
接下來我們就把幾種引發足底壓力異常的原因,提出來討論。
- 下肢關節病變,最具代表的就是夏柯氏足(charcot foot)
- Pronated foot(內翻足) ,內翻足與扁平足只是嚴重程度不同的差異。
- Supinated foot(外翻足) ,通常是先天性韌帶過緊造成。但下肢神經病變也可能導致足外翻現象,甚至造成足背過高之關節變形,俗稱空凹足(pes cavus),因此,若有上述狀況,都將會是罹患糖尿病足的高風險群。
那對於罹患傷口糖尿病足的患者,臨床又是如何解決其傷口問題呢?首先,要先從傷口的位置來區分:
- PLANTAR ULCER(腹側傷口):腹側傷口的產生,絕大部分是足底壓力異常造成的。可根據患者的狀況,給予量身訂做之減壓鞋墊,改善壓力問題。
- DORSAL ULCER(背側傷口):造成背側傷口的原因,要先釐清是血管問題或是不合適的鞋具造成。糖尿病患者,往往因為下肢感覺神經麻痺,對於鞋具的合適性,不清楚。長時間穿著的壓力,造成壓瘡,屢見不鮮。
- COMPLEX PLANTAR ULCER(複雜性傷口): 複雜性傷口,由於壓力區難以用減壓鞋墊減壓,往往需要借助矯具的力量。最有效的下肢矯具髕骨承重支架,應該是首選。
- RAY AMPUTATION(部分足截肢):部分足截肢患者,會因為腳趾的切除,進而影響步態週期,甚至於推進身體前進時,產生壓力。此時,須檢視患者步態週期,壓力產生時期與位置,設計患者的部分足義肢,以達到避壓減壓的作用。
傷口糖尿病足的治療,往往複雜又耗時,需要多個醫療單位結合診治。包括整型外科、新陳代謝科、心血管內外科以及復健科等多科聯合醫療。這不僅考驗醫療團隊的默契,更是考驗患者的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