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demiology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profiles of Enterobacterales causing bloodstream infections before and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Results of the Study for Monitoring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Trends (SMART) in Taiwan, 2018–2021

研究焦點
  1.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顯示,總共收集了1231株腸桿菌科(Enterobacterales)菌株,其中大腸桿菌占55.6%,肺炎克雷伯菌占29.2%。在COVID-19疫情期間,院內感染比例顯著增加(從55.5%增至61.7%,p<0.05),且大多數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率下降。進一步的分子耐藥機制檢測顯示,擴展譜β-內酰胺酶(ESBL)、AmpC β-內酰胺酶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檢出率分別為43.1%、48.8%和16.3%。特別是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檢出率在疫情期間有所增加,但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性。研究還發現,兩種新型β-內酰胺酶抑制劑組合(亞胺培南-瑞巴克坦和美羅培南-瓦博巴克坦)對腸桿菌科仍保有較好的效力,但亞胺培南-瑞巴克坦對亞胺培南不敏感的腸桿菌科的體外活性較美羅培南-瓦博巴克坦低。總體而言,COVID-19疫情與台灣腸桿菌科引發的血流感染中抗菌藥物敏感性下降有關,持續監測抗菌藥物耐藥性至關重要

  1. 研究貢獻與臨床應用:

本研究的貢獻在於詳細闡明了COVID-19疫情對台灣腸桿菌科(Enterobacterales)引起血流感染的抗菌藥物敏感性和耐藥性變化的影響,並強調了持續監測抗菌藥物耐藥性的重要性。研究顯示,疫情期間院內感染比例顯著增加,且多數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率下降,尤其是β-內酰胺酶基因檢出的增加,顯示了疫情對醫療系統造成的挑戰。本研究結果有助於醫療機構制定更有效的抗感染治療策略,並提醒臨床醫師在抗菌藥物使用上需更加謹慎,以應對抗菌藥物耐藥性上升的問題。研究還強調了使用新型β-內酰胺酶抑制劑組合(如美羅培南-瓦博巴克坦和亞胺培南-瑞巴克坦)的潛在臨床應用價值,這對未來的抗感染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