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科】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新方法-濕敷療法(wet wrap therapy)

 文/兒童皮膚門診 賴柏如 主治醫師

門診時一位焦急的媽媽,帶著八個月大的男嬰,剛坐定就慌張地問:「醫師,我的小孩該怎麼辦?」手中的孩子被衣服緊緊包住,我安撫媽媽並診視男嬰的皮膚,在撥開衣服後看見男嬰全身幾乎遍布紅疹(圖一)。媽媽說:「從出生後大概兩個月起,皮膚就開始有紅疹,期間看過幾次醫師,可是病狀一直不穩定,最近兩三個月更是大爆發,小孩一直不停地搔抓,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我檢查後…的確是非常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
男嬰曾使用過類固醇藥膏治療和口服抗過敏藥物止癢,也使用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膏,但病況未見改善。於是,我跟媽媽解釋小朋友的病程以及未來的治療方向。住院後給予「濕敷療法」(圖二),一天兩次,每次四小時;三天後,紅疹幾乎都消失,皮膚也變的光滑(圖三),媽媽非常開心。而今小孩已經兩歲,皮膚維持的相當不錯!

                         圖一                                       圖二                                     圖三

根據統計,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常見於0~6歲的族群中,盛行率超過10%,其中約有50%在出生後6個月前發病、60%在1歲前發病、85%在5歲前發病。門診中,當醫師診斷孩子為異位性皮膚炎時,家長緊接的問題一定是「這個病會好嗎?」根據2014年台灣最新的研究統計,2歲前發病的嬰幼兒,約有20%在發病後1年內緩解、有50%會在學齡前痊癒、約70%會在青春期痊癒,平均發病約4.2年,但這是在長期接受追蹤治療的情形下才有的治癒結果。如病患每次都是在皮膚紅疹大爆發時才就醫,等到情況稍微改善就不做任何皮膚保養,那痊癒的機率就會大幅降低。所以,異位性皮膚炎絕不是等到紅疹出現時才就診,而是要規律追蹤治療,根據狀況給予量身訂做的療法,徹底改變體質(皮膚),才能痊癒。

研究顯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障壁有顯著異常,包括從皮膚的水分流失率明顯上升、角質層含水量減少和角質層細胞間脂質含量下降,造成外界過敏原/刺激物容易穿透皮膚,而刺激皮膚發炎;同時也發現在患者的正常皮膚中有此現象,可見異位性皮膚炎不是因皮膚發炎而造成屏障異常,而是異位性體質者,全身皮膚的屏障功能嚴重受損才造成皮膚發炎。簡單來說,如果皮膚是房子的水泥牆保護著身體內部(圖四),而異位性體質者,水泥牆相對薄弱(圖五),在長期受到外在過敏原/刺激物不斷的侵蝕,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就會造成水泥牆崩裂,使外在的物質容易進入體內,引爆藏在體內的定時炸彈,造成全身皮膚發炎產生皮膚紅疹。

由於,皮膚屏障(水泥牆)異常是異位性皮膚炎最重要的機轉,該如何修復皮膚屏障?在四千年前的古埃及時期,發現使用蜂蜜和油混合敷在皮膚傷口上,製造濕潤的環境,加速皮膚傷口癒合。直到1991年,才由Goodyear醫師發表「濕敷療法」運用於異位性皮膚炎治療,得到非常好的效果。這十年來,「濕敷療法」變成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新方法,尤其嚴重的患者,已成為不可取代的療法。根據統計,有大於90%患者,接受濕敷療法後,幾近90~100%的改善,不只紅疹消失,搔癢感也大幅降低。

圖四                                            圖五

 

要如何施行「濕敷療法」呢?(圖六)

首先,將患者浸泡於溫水中約15分鐘,輕微洗淨身體,再用毛巾稍微擦拭;然後依皮膚的嚴重度塗抹不同比例的乳液和藥膏,接著將訂製的醫用束縛帶浸泡溫水後擰乾,套到患者身上,將藥膏包覆住,最後用乾的束縛帶再包一層,四小時候後取下兩層束縛帶,一天施行兩次,依病況調整治療天數;此治療方式需要耗費大量人力及物力。

濕敷療法的治療機轉包括:1.讓皮膚冷卻,使血管收縮,降低發炎,減少搔癢;2.濕潤皮膚,增加藥物吸收,加速皮膚屏障恢復;3.束縛帶可當成物理屏障,使患者無法直接搔抓皮膚,同時避免外在刺激物/過敏原入侵。

除了異位性皮膚炎,乾癬、頑固型癢疹、慢性濕疹、紅皮症…等許多皮膚疾病都會造成皮膚屏障異常,所以皮膚科醫師不只是在急性期給予治療,現在也強調皮膚屏障的保養,而「濕敷療法」不但適用於急性期的修復,在慢性期的皮膚維護亦扮演重要角色,不僅提供患者多一種治療選擇,更是治療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的最佳方式,應讓大眾所知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