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外科】秒懂 肺癌篩檢結果

文/胸腔外科 黃旭志 主治醫師

這幾年,幾位正值中壯年時期的醫療前輩,被診斷罹患肺腺癌時已是第四期了。雖然積極治療、動用最好的標靶藥物,還是在兩年左右相繼離世,讓眾多親友傷心不捨。

台灣的肺腺癌發生率,在台灣十大癌症中佔男性的第二名、女性則居冠,死亡率則是所有癌症之首,而大多數的患者為非抽菸者。早期肺癌經治療後的五年存活率>70%,若為第四期肺癌則<5%。然而肺癌初期往往沒有症狀,除非腫瘤長在特別位置導致相關症狀,否則難以察覺。因此建議民眾,尤其有肺癌家族史的,可透過健康檢查或篩檢加以預防。

肺癌早期採用胸部X光篩檢,但對於較小的病變無法偵測,導致早期診斷的效果不彰。美國康乃爾大學醫院於1999年發表第一篇使用低劑量高解析的電腦斷層篩檢肺癌論文,結果發現不僅速度快、解析度高、輻射量低,不用打顯影劑,其正確率和敏感度為傳統X光檢查的6倍,可偵測出<1公分的結節。

目前主要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做肺部篩檢,檢查結果若醫師告知有肺結節?有陰影?何謂肺結節、陰影?肺結節就是癌症嗎?可以從影像的幾個判讀重點來講述:

1.病灶大小:一般而言發現3公分以下的病灶稱為「結節」,而3公分以上者,稱為「腫瘤」。

2.病灶型態:醫學對微小肺結節有所謂「毛玻璃狀病灶」(ground glass opacity, GGO)(圖一)之描述,因在斷層掃瞄影像下,這類肺結節的邊緣或內部呈現不規則,霧霧的、像棉花狀,猶如一片毛玻璃擋在肺組織前面,其密度也會輕微增加。若為邊緣明確且內部呈現實心狀態的就稱為實質(solid)肺結節或腫瘤。


圖一、在斷層掃瞄影像下,結節呈現邊緣不規則,霧霧的、像棉花狀,稱為毛玻璃狀病灶(GGO)。

  1. 病灶於追蹤期間的變化:在影像上第一次發現病灶時,大部分無法立即判斷它是屬於良性或惡性的結節,可比對間隔幾個月的影像。假設結節是感染發炎引起,通常在觀察期間(一般建議三個月以上再次以斷層掃瞄追蹤)會逐漸縮小甚至消失,便可判定當初是肺部發炎;若在觀察期間逐漸變大或產生型態的變化,就是異常現象,有必要進一步處理(圖二)。

圖二、此個案在觀察期間,結節沒有縮小,逐漸變大且影像密度增加,應當進一步處理。

一般來說,小於0.5公分的結節,一般建議追蹤觀察;0.5到1公分的結節,可考慮處理或持續追蹤觀察;1公分以上結節,就應進一步切片檢查或手術治療。至於判斷結節是否需要積極處理的關鍵,在於結節究竟是屬於良性或是惡性病變。

肺部陰影是指病灶範圍較大且邊界不明確。但幾乎所有的肺部病變都有可能出現陰影的表現,如肺癌、肺炎、肺結核、甚至一些肺部的良性病變。後續的治療或追蹤,得透過醫師的臨床經驗與文獻研究來判斷。

但若被告知為腫瘤,就是影像病灶比結節更大,已經有3公分以上,在影像上的密度若高於多數肺部陰影,在臨床判讀上為惡性的可能性較高。

以上肺部病灶根據影像學檢查結果,大多數病人就可作出基本診斷,少數困難診斷可藉由經皮穿刺切片、支氣管鏡、相關的血液檢查,甚至外科手術來輔助確立診斷。

由於電腦斷層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民眾接受檢查而發現了肺部病灶,而這些病灶需要由專業醫師來判斷解讀,才不至於造成受檢者的恐慌。惡性肺結節有一定的影像特徵,同時也要考量患者的年紀與家族史等因素,仰賴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做全面判讀,提供完整且專業的醫療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