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月

血液透析血管的一般問題

文/心臟血管外科 蘇上豪主任

  使用在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俗稱瘻管),是血液透析病患的生命線,有關它的種種問題看似簡單,但其中也是藏有不少的學問。基於這個理念,我想了一些常見的情況,提出下列的問題和腎友們一起分享,也請大家深思我指出的核心,是不是和你的觀念相近,或是背道而馳,畢竟內、外科醫師的角度和腎友、大環境之間,不可避免都存在著差異,所謂「失之亳釐,差之千里」,又所謂「見樹不見林」,希望這些討論的「腦力激盪」,對腎友有正面的助益。

一、有關瘻管熟成(Maturation)的時間

  所謂熟成的時間,是指瘻管在手術多久以後可以使用於血液透析之途。一般在教科書中的概念,認為至少需要三個月,可惜的是,台灣的腎友常常是在需要血液透析時,才急急忙忙接受瘻管的手術,然後因為暫時的血液透析管路只能支撐四至六星期,所以在瘻管往往不是最佳的狀態下就開始使用,因此對自己的血管有不好的印象。

  關於自己血管做成的瘻管,其熟成的時間我也是抱持著至少需要三個月左右(當然人工血管是例外,在六至八個星期後就可使用)。因為瘻管的原理是要讓靜脈血管能「動脈化」-讓它變粗、變大和變厚以後,才能耐得住血液透析時的反覆紮針,因此沒有三個月以上的熟成期,就把瘻管匆匆使用,它的壽命自然一定不好,使得很多人對自己的血管容易失去應友的信心。

  因此,和這個問題本質有關的是「病患教育」,如果沒有加強那些瀕臨血液透析的病患有「準備的概念」-先把自體血管做成的瘻管準備好,那似是而非的概念仍舊會充斥。

二、 是自己的血管還是人工的血管比較好?

  這個問題彷彿不需要爭辯,一定是自己的血管比人工血管要好,不過台灣的腎友在達到血液透析的條件前,很不幸的是,有很多人手臂因為靜脈注射已是千瘡百孔,不要說是自己的血管,連人工血管的可能置放處,對醫生來講都是難題,這也是目前台灣腎友使用人工血管較其他國家比例還高的重要原因。

  因此我覺得問題的核心,在於病人本身的條件,以及日後的維持,如果本身的血管條件不好,再加上日後的保養沒有用心,就算是自己的血管,壽命一樣很短。

  也不要因為我的說明而排斥人工血管的使用,「愛惜自己手上的任何瘻管」才是王道,待它視如己出,它也會給你很好的回報。

三、有關止血的方式

  大部分腎友為了省時間,總是在血液透析後,使用「止血帶」紮起來止血。其實,這對廔管來講是不小的傷害,因為強壓止血的方式,容易造成局部血栓,時間一久,次數一多,也容易造成上針處瘻管的狹窄。

  所以我的建議是利用自己的手指頭,適當的輕壓止血,就會有很好的效果,而且這樣做,也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如果那一天用手指頭止血有困難,那表示瘻管的靜脈壓已逐漸升高,要找醫師追蹤了。

四、容易產生血栓的瘻管

  有些腎友的瘻管很容易產生血栓,對於這個問題要審慎為之。因為血栓的產生通常是果而不是因,腎友身體有問題才會有如此的結果,所以有這樣的狀況,反而應該和你的醫師好好討論,找出造成血栓的原因。諸如血壓低、心律不整、體內缺乏凝血酶原等,而不是苦惱在一次又一次的血栓產生後,四處去尋找外科或內科的治療。

五、血管通路的疼痛

  疼痛對血管通路是個很值得討論的部份,如果疼痛不是發生在血液透析的作為時,我們必須考慮,任何在瘻管上的「突然痛點」都潛藏有「血塊」的產生。這時候只要是瘻管還是通暢的話,病友可以用熱水袋熱敷疼痛處,再加上適度的按摩,看看有沒有機會讓「血塊」散去。

  如果疼痛是來自「上針」的過程,而且針頭如果沒有拔除,疼痛沒有減輕的機會-那要強烈懷疑是否上針打到了纏繞在血管旁邊的神經,解決的方法只能在以後容易疼痛的地方上針。

  若是疼痛發生在血液透析的中、末段,那要強烈懷疑瘻管某處有狹窄,這時可將透析的流速調低,如果疼痛減輕,幾乎可以確定上述的診斷,病患就要請醫師儘快安排血管攝影。

六、瘻管真正的急症為何?

  如果瘻管有紅腫熱痛,伴隨有發燒或畏冷,這是需要醫師緊急處理的狀況,但是什麼樣的情況是一刻都不能等的?就是瘻管上有膨大的部份形成(醫學術語叫動脈瘻),而且其上有紅腫熱痛的傷口,伴隨傷口上有痂皮似乎隨時要掉落,這樣的病人不管時間如何應該要找醫師處理。因為此時瘻管可能會破裂,造成有大出血的危險!

七、病患瘻管如果被打穿了造成出血(俗稱漏針),其處理的原則為何?

  病患的瘻管因為被刺穿造成血腫,第一要務就是「止血」。此時瘻管的通與不通已經無關緊要,按壓止血以避免血腫的擴大是非常重要。而什麼時候需要外科醫師介入呢?那就是有「腔室症狀群(Compartment Syndrome)」發生,意即出血量很大,已使得動脈與神經被血腫壓迫。病人除了劇烈疼痛外,還會主訴肢體末端發紺(變紫色)、冰涼和麻木沒有知覺,要立場去大醫院掛急診才是。

  簡單地提出這幾個問題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對腎友有些幫忙,重新思考這些看似簡單卻又十分重要的課題,共同維護瘻管能長長久久使用。

11
七月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 PAOD

文/心臟血管外科 劉庭銘醫師

  長久以來,許多慢性病,都是互為危險因子,也是互為共病,往往都會一起造成身體的摧殘,而三高就是對身體的各個主要器官,如同溫水煮青蛙般的造成傷害,最常發生的就是心血管系統,和腎臟的同時損傷,尤其是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檢查和治療都需要影像的輔助,就需要用到顯影劑,而顯影劑傷腎,所以已經有腎臟受損的病人,在這些治療的選擇上就會有所限制!

  現在,已經可以使用二氧化碳來取代顯影劑,是一種不傷腎的替代方案,但是需要專用的機器,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成像效果。雖然也可以用自制的管路,搭配單向閥來使用,但是在腿部的治療上,若無最高階的照影設備,是無法達到治療目標的。

  最近我接連收了好幾位都是糖尿病,腎功能受損,又足部傷口發黑潰瘍的病人,其實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別的醫師看了腎功能不好,通了血管不成功,腎功能變更差,或是直接勸他們截肢,最後才轉來給我。

  其實腎功能不良是相關血管內治療麻煩的困境,因為複雜的病灶,需要良好的影像品質,就需要反覆使用顯影劑和輻射照影設備,而顯影劑對於腎功能不良病患來說,就是一大困擾,要保腿傷腎,還是截腿保腎,相信每個病患都希望保腿又不傷腎。

  現在可以使用超音波導引搭配二氧化碳取代顯影劑來執行血管腔內治療,可以大大減少顯影劑的使用和病患過多的輻射線曝曬。

  二氧化碳照影和顯影劑照影是相反的,二氧化碳是亮白色的,在機器推注下會均勻的分部在血管內,暫時的血管內會把血推走,才可以顯影,等壓力下來,血液再回沖,二氧化碳會溶解在血液裡不會造成氣體拴塞,而顯影劑就是黑色的,清楚好用,但是傷腎。

  我們這幾位病患都是在二氧化碳照影,搭配週邊超音波,和不到20cc的顯影劑下完成,因為疏通後要缺定有無血管剝離,這是二氧化碳照影下很難看的出來的地方,當然也可以搭配血管內超音波,就可以完全不用顯影劑了。

  隨著糖尿病人口增加,高脂高熱量速食文化之蔓延,抽菸人口增加及年輕化,週邊血管阻塞的發生率隨之增加,造成病患末梢肢體缺血,間歇性跛行、缺血性疼痛、皮膚潰瘍以及壞死。因缺血性壞死而導致截肢的個案數也愈來愈多。尤其糖尿病病患,更是常見。

  週邊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常導因於粥狀動脈硬化及狹窄或有時因急性血栓掉落導致的急性栓塞;阻塞嚴重時,疼痛是最主要的症狀。

1.急性動脈阻塞:可因栓塞症(embolism)或血栓症(thrombosis)或外傷等因素所導致,所造成的疼痛常是突發合併麻木、無力感。若阻塞無法即時消除且側枝血循尚未形成,則可能造成肢體壞死後不再疼痛;動脈阻塞後48小時,遠端肌肉可能會發生無法挽回之壞死。若儘早將血管疏通可避免肢體壞死的危險性。急性動脈阻塞主要有五個徵兆(5P):疼痛(pain)、麻木(paralysis)、感覺異常(parethesia)、脈搏消失(pulseless)、蒼白(pale)。

2.慢性阻塞:漸行性的血管阻塞,常在運動時感下肢肢體的疼病,尤其是小腿肚處,休息時即可緩解,此為間歇性跛行。當阻塞更厲害時,連休息都無法緩解此疼痛時,到最後就會發生組織壞死之情形。另外,病患因血管阻塞,腳部常有營養不良之現象,例脫髮,泛白與易碎之指甲,皮膚在垂下時呈泛紅等。

週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分級

在臨床上我們常以四個等級來區分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臨床表現:
第一級肢體麻痺皮膚溫度下降
第二級間歇性跛行
第三級休息時疼痛
第四級潰瘍壞死

有上述症狀,應該及早就醫治療,避免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