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十月

惱人的五十肩

文/復健醫學部 陳耀仁醫師

  五十肩又名冰凍肩,常發生於40至60歲的人,其中以女性較多見。在一般人的發生率約為2至5%,並不很多,且只占因為肩膀疼痛到醫院就診患者的10%,但是五十肩常常造成患者日常生活的困擾,所以讓人印象深刻。

  五十肩發生原因不明,不過在糖尿病患、甲狀腺疾病等內分泌疾病患者較常見,另外肩膀發生過骨折、創傷或是腦中風患者偏癱側的肩膀,也屬於常見原因。五十肩的病程一般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第1-3個月)主要表現為肩疼痛,但活動度只有些微受限,第二期(第3-9個月)症狀為較明顯的肩疼痛及肩膀活動受限,第三期(9-15個月)疼痛可能稍微減少,但肩膀活動度明顯受限,第四期(15-24個月)肩膀疼痛度與活動度逐漸改善;不過有一部份患者活動度受限的時間超過兩年,因此還是需要積極的醫學處理。

  五十肩執行下面三個動作受限的程度較明顯:(1)肩膀外轉,如梳頭髮、穿脫衣服。(2)肩膀外展,如伸懶腰、打招呼揮手。(3)肩膀內轉,如扣內衣、抓癢。所以明顯影響日常生活活動。

  病患若因為肩膀疼痛就診時,醫師會先問診、身體檢查及安排適度的儀器檢查,如X光檢查、超音波,以判定是否為五十肩。必須先排除一些較嚴重的疾病,例如肩部的腫瘤、少數的胸腔疾患、心臟血管狹窄或是免疫疾患,這些疾病在初期有可能只以肩膀疼痛來表現。另外許多頸椎疾患,也常合併肩膀疼痛。必須要有正確的診斷,五十肩的治療才會有效。

  因五十肩的主要症狀為疼痛及關節活動受限,所以治療上會針對這兩個症狀進行治療。

  • 在增進關節活動度上:物理治療師會教導患者改善駝背姿勢,並在適度熱敷後,讓肩部軟組織延展性增加,再進行手法治療,包括被動關節鬆動術及關節牽拉和輔助性主動關節活動,以增進肩關節活動度,後續的物理治療包括肩胛姿勢訓練、肩部肌群訓練與自我運動,以降降低五十肩再度發生。若肩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時,也可由醫師執行關節注射溶液,進行肩關節擴張術,加強關節鬆動的效果。
  • 在降低疼痛方面:可以利用熱敷、電療儀器及適度的使用止痛藥物。不過疼痛症狀較明顯時,醫師可藉由超音波導引,進行肩關節腔內注射皮質類固醇,改善肩關節腔內發炎狀況;另外超音波導引肩胛上神經阻斷術或胸外側神經阻斷術,也可降低疼痛程度,減少患者在進行手法物理治療時的疼痛不適感。
10
三月

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

文/復健部 骨關節復健科 陳耀仁 主任

日常工作中,若有下列危險因素,如不當姿勢、持續、重複或過度施力等,易導致或加重肌肉、肌腱、神經或骨骼關節傷病嚴重度。雖已開發國家產業趨向自動化或人工智慧的介入,但包括台灣在內,仍具有高盛行率且容易復發,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如:台灣的職業傷病給付,從民國92年至今,肌肉骨骼傷病佔職業給付第一名,約70-80%。

 只是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症狀缺乏特殊性,跟一般運動或執行家事所產生的肌骨疾病症狀一樣,都以痠痛無力為主,且仍沒有客觀的診斷工具,也就是醫師無法利用抽血或X光,來與其他因素產生的肌骨疾病作分別。

 根據目前的研究所知,造成職業性肌肉骨骼傷病的因子眾多,除了工作環境因子影響,還包括個人因子及社會文化因子(含工作不安全感、工作場所文化或人際間衝突、工作與家庭間的責任衝突、保險制度、政府勞工政策),所以在判定職業上因果關係是有一定的難度,有時會造成患者無法認同專業醫師的判定。

    目前台灣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以肩頸上肢患者最多,其中以腕隧道症候群及肩部肌腱炎或破裂最多。腕隧道症候群患者,主要是手部活動較多或是手部有較多震動的工作容易出現,症狀主要是手部會麻,經過醫師身體檢查及神經傳導檢查來作疾病的判定。

 而肩部肌腱炎患者,主要是工作中手部抬高超過肩膀者,比較容易發生,症狀主要是肩膀抬高時會疼痛,經過醫師身體檢查及超音波檢查來作疾病的判定。在確定疾病診斷後,患者可以得到適度的休息期間,並且利用這段休息時間來作疾病的治療及復健,希望症狀解除後可以回復原來的工作。

 由於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容易復發,所以採取預防性模式就特別重要,我們必須檢視工作中是否有不當姿勢、持續時間長、重複或過度施力;這些不好的工作因子,如果有,就必須改善姿勢、減少重複性動作、減少施力或機械性壓力、減低震動,來降低職業肌骨疾病發生。    不過,前述職業性肌骨疾病發病因子中,含括個人及社會文化因子,所以個人也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與適度運動習慣,並且要檢視社會心理壓力對個人的影響,養成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才是降低職業性肌肉骨骼疾病發病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