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月

中山附醫一直都在台中市和平區偏鄉醫療

家醫科 陳宜慶醫師

  和平區位處於臺中市之最東,是臺中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行政區,面積約佔臺中市之一半(46.8%),亦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市轄區。民國88年921地震後,中橫公路谷關至德基段道路中斷,將和平區切割為前山的和平地區與後山的梨山地區。

  根據109年12月人口統計結果,梨山地區(梨山里及平等里)總人口數為3,226人,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佔17.7%,人口老化情形遠高於臺中市(13.6%)及全國平均值(16%),老化指數(153.2)亦遠大於臺中市全市(97.4)及全國平均值(127.8),顯示當地居民老化程度嚴重。隨著當地居民老年人口比例逐年提高,疾病易感性也隨之增加。

  但梨山地區內僅有梨山衛生所1家醫療機構,醫療資源十分缺乏。如民眾欲至醫院就醫,車程動輒3-4小時不等。交通限制不僅為當地居民帶來不便,亦使得醫療資源難以進入,對當地居民之生命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為維護整個和平區居民之健康及促進當地整體之醫療服務,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合署立豐原醫院、東勢農民醫院、和平衛生所、梨山衛生所及週邊各醫院診所,自民國101年2月起,申請承做「臺中市和平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也就是IDS(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計畫。提供社區多元化的醫療服務,包括巡迴醫療、專科診療、衛生教育、以及慢性病管理等等;並且配合梨山衛生所醫師,提供梨山地區夜間及假日之醫療服務。為完善當地專科醫療服務,本院亦提供梨山地區專科醫師支援,目前提供肝膽腸胃科、復健科、皮膚科等專科醫療服務。

  除充實專科醫療服務外,本院自民國101年起,即在和平區建立「整合性慢性病照護資訊管理平台」,整合當地衛生所以及診所之慢性病患。針對糖尿病、高血脂以及高尿酸等需要定期追蹤之患者,由合作院所上傳收案病患資訊,並有專任個案管理師進行雲端慢性病管理。利用此雲端資訊平台,和平區慢性病個案的過去病史、診斷、用藥資料,能夠同步顯示於各醫療院所之資訊系統中,共同追蹤慢性病患者之健康狀態及回診治療率,使民眾享有整合性、連續性、周全性、可近性、協調性與負責性之醫療保健照護。至今已服務四千多人次的慢性病患,守護當地居民之健康。

  除了IDS計畫之外,本院在和平區亦提供其他的照護服務,例如依據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提供和平區居民整合性之居家醫療服務。只要居住於住家,因失能或疾病特性致外出就醫不便,且經醫事人員評估有明確醫療需求,即可申請居家醫療服務,完成從醫院到家中的最後一哩路。另外也提供當地居民長照需求的評估以及資源轉介,與醫療服務相輔相成,提升當地醫療以及照護的品質。

  又2020年,健保署公布全民健康保險遠距醫療給付計畫,因此與臺中市衛生局、梨山衛生所合作,建置皮膚科及眼科之遠距會診機制。包括硬體設備及網路通訊設備、就診流程等,目前已核定通過,預計於今年下半年建置完成。期待能更進一步提升梨山地區病患之就醫選擇。  

  雖然和平區地處偏遠,但中山附醫擔負起醫學中心的社會責任,提供山地離島及偏遠地區醫療協助,弭平醫療資源的差距。讓居住在偏鄉的居民,也能夠享有醫學中心等級的服務。

至台中市和平區巡迴醫療
1
三月

吃對食物打敗讓人憂鬱的新冠肺炎疫情

營養科  蕭鈺瑾營養師

  2019年末的新冠肺炎疫情延燒至今,全世界爆發數次變異株群聚感染;臺灣2021年5月本土疫情升三級警戒時,防疫措施下使許多行業受到影響:餐飲業無法內用導致營業額減少;小孩遠距教學,家長卻因工作難以兼顧;第一線醫療人員戰戰兢兢,深怕將病毒感染其他患者、自己被感染或是將病毒帶回感染家人等等。失業的經濟壓力、家人相處時間增加使摩擦衝突增加、被打亂的作息、活動量不足導致失眠等,使得憂鬱與焦慮的比例大幅增加。

  在面對新冠肺炎的疫情,除了疾病生理因素外,如何調整自己心理的情緒與壓力,更是另一個重要的課題。維持規律的生活型態、養成居家運動習慣,增加身體運動量來幫助睡眠、用視訊方式與親友聯繫維持社交接觸外,透過飲食的調整,亦可幫助排解憂慮,帶來好心情。

一、蛋白質:色胺酸與酪胺酸

  蛋白質由20種胺基酸組合而成,能修補、建造組織(如傷口癒合、肌耐力維持等);維持身體中的酸鹼平衡及水的平衡;幫助營養素的運輸(如血紅素運輸將氧氣從肺中運輸到其他組織和器官中);構成酵素(如胃液等消化液)、激素和抗體等。

  這些胺基酸中,色胺酸與酪胺酸是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與多巴胺的前驅物質。血清素可幫助穩定情緒,亦可轉變為褪黑激素幫助睡眠;多巴胺的功能是讓大腦產生「獎勵感覺」,讓你做某件事感到「快樂」而持續做某件事情。因此,增加富含色胺酸、酪胺酸的食物攝取,可使你情緒穩定、睡得好、感到快樂而產生正向循環。

二、脂肪:ω-3脂肪酸

  脂肪的攝取不全然是有害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體內低密度膽固醇(俗稱壞的膽固醇)、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濃度,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中的亞麻油酸(ω-6脂肪酸)和次亞麻油酸(ω-3脂肪酸)因人體無法合成,是必須從食物吸收。

  脂質是大腦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大腦灰質中更高達50%由不飽和脂肪酸組成(其中33%為ω-3脂肪酸)。JR Hibbeln博士研究指出,較少魚類攝取與憂鬱症相關,推論ω-3脂肪酸的攝取對大腦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有著增加分泌與加強效率的效果;其他研究亦指出,ω-3脂肪酸攝取透過減少體內發炎時的症狀來改善憂鬱症。

三、維生素:維生素B6、維生素B12、葉酸

  維生素在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上扮演重要的輔助角色,因人體大多無法自行製造或合成,必須藉由食物攝取來維持良好的生理機能。

  維生素B群做為調控神經傳導物質平衡的酵素輔助因子。食物中色胺酸攝入後轉換成血清素的過程中,維生素B6、B12與葉酸參與關鍵的步驟。根據臨床觀察與介入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容易體內葉酸不足,維生素B12濃度多寡亦影響認知功能,因此,足夠的維生素B6、B12與葉酸攝取,可幫助色胺酸轉換成血清素流程順暢。

四、礦物質:鋅、鐵、鎂

  礦物質不僅是人體組織的原料,與維生素相同,是維持生理機能運作不可或缺的輔助因子。其中,鋅參與味覺產生的過程、細胞生長與分化、保護大腦不被自由基攻擊造成損害等,亦有研究指出鋅有舒緩壓力的作用;憂鬱症藥物治療的同時補充鋅,也有幫助的效果。鐵是合成神經傳導物質與髓磷脂(myelin)必須物質,觀察型研究指出缺鐵性貧血患者,除了容易疲勞、嗜睡外,也與憂鬱存在著相關聯性。鎂和鋅一樣,與情緒的調節有關,也可直接影響大腦;當體內鎂不足時,可能會造成神經元異常興奮而引起焦慮,另系統性回顧研究指出,補充鎂對有焦慮傾向的人可能有所幫助。但可惜的是,改善憂鬱方面,仍更需進一步的研究與證據支持。

  既然知道特定營養素可幫助穩定情緒,到底哪些食物含有這些營養素呢?下方表格已將富含營養素的食物歸納整理出來;不難發現其實食物不是僅提供一樣營養素,也不是只單一強化身體某項機能的功用;均衡且多樣化的食物攝取,更多元化的從飲食中吸收幫助穩定情緒的營養素。在後疫情時代,讓我們一起讓心情更美麗、提高免疫力,打敗憂鬱心魔,繼續迎接新的挑戰吧!

各物質含量較多的食物來源

色胺酸、酪胺酸 ·黃豆類 ·魚類 ·香蕉 ·肉類 ·蛋類 ·乳類或乳製品(如優格、優酪乳等) ·堅果種子類(奇芽籽、芝麻、葵花籽、 杏仁果、核桃
脂肪酸 ·植物來源:亞麻籽(油)、奇芽籽(油)、 紫蘇籽油 ·動物來源:深海魚類(鯖魚、鮭魚、鯡魚 和鳳尾魚等)
維生素B群 ·維生素B6:全穀類(糙米等)、馬鈴薯、 肉類、堅果種子類、香蕉 ·維生素B12:動物肝臟、海鮮(貝類)、 牛肉、魚類、蛋黃
葉酸 ·蘆筍 ·強化早餐穀物 ·菠菜
·帶殼海鮮(牡蠣、蝦蟹等) ·堅果種子類(如南瓜籽等) ·動物肝臟 ·蛋黃 ·紅肉
·紅肉 ·堅果類(黑芝麻、核桃等) ·動物內臟
·堅果種子類 ·全穀類 ·深綠葉蔬菜(菠菜、地瓜葉等) ·乳製品等
1
三月

不只是感冒的 呼吸道融合病毒

藥劑科 楊翼亘 藥師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一種RNA病毒,和腮腺炎病毒、德國麻疹病毒一樣屬於副黏液病毒科 (paramyxoviridae)。病毒外套膜表面有 F蛋白及 G蛋白,F蛋白又稱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能使病毒與細胞融合,造成感染時的發炎反應;G蛋白則可引發感染後的免疫反應。人類為RSV的唯一宿主,所有年齡層皆可能感染,惟症狀不嚴重。幾乎所有人於2歲前都曾感染過,且於之後亦能重複感染。

  其為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亦是老年人常見的感染病毒中僅次於流感的病原體。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九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四季都可能發生,春秋兩季較顯著。病毒侵入呼吸道後潛伏期為2至8天,以4至6天最常見。但嬰幼兒及免疫力低下者傳染期可長達3至4周。大多在感染後約1至2周症狀會自行緩解。嬰幼兒及孩童感染後所帶之病毒量及傳染期皆大於成人。

症狀與風險

  感染後造成氣管上皮細胞壞死、黏液分泌、發炎細胞浸潤等導致細支氣管氣道狹窄,故幼兒會有明顯的喘鳴聲與囉音,也可能合併食慾不佳及脫水的症狀;嚴重時會造成肺葉塌陷,進一步引發肺炎,是造成一歲以下嬰幼兒住院治療主要原因之一。對於高危險族群,例如早產兒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幼童,因為他們自身抵抗力較差,或相關器官發育有缺陷或未臻成熟,一旦感染,其疾病嚴重度常高於其他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治療。

RSV如何診斷

  通常只在嬰兒有嚴重症狀時才需要診斷。醫師可能會使用鼻腔棉棒或鼻腔沖洗液收集檢體,可用於檢查是否有病毒。也可能開立血液檢測,或做胸腔X光來檢查肺炎。

預防勝於治療

1.被動預防-「西那吉斯」Palivizumab(Synagis®)

  若幼童感染RSV,目前並無對應的藥物可供治療,通常為支持性療法。只能在尚未感染時預防性給予藥物「西那吉斯」,可直接作用於病毒表面的融合蛋白,防止病毒結合於表皮細胞降低感染風險。但若感染後再使用單株抗體,療效並不明確。建議預防劑量為15mg/kg,每月肌肉注射一次,連續5個月可降低因RSV感染而住院的機率。目前健保給付於懷孕週數小於或等於30週之早產兒、懷孕週數≤35週合併慢性肺疾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臟病的病童,可每月投予一次,最多6次。若療程中發生RSV的突破性感染而住院,應停止每個月給藥。

2.一般預防

●餵哺母乳─因母乳含免疫球蛋白與其他免疫因子,可降低感染率與疾病嚴重度。

●勤洗手─ 手部汙染是病毒傳染的重要途徑,應勤洗手。

●酒精消毒─ 酒精能溶解病毒外套膜上之脂質,進而產生消毒殺菌之作用。

●避免二手菸─ 二手菸會增加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率,應避免孩童暴露在二手菸的環境中。

藥物研發現況(單株抗體/疫苗)

  藥廠AZ及賽諾菲正進行新型長效的單株抗體的研究,目標族群為6個月以下早產兒,不用像西那吉斯需要注射5劑,只需在RSV流行季節注射一劑便能降低78.4%下呼吸道感染風險以及70.1%因感染住院的機率,相較於西那吉斯表現更佳。在健康新生兒相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試驗持續進行中,預計將於2023年完成。

  而國衛院疫苗中心研發以腺病毒為載體的RSV疫苗,周彥宏研究員團隊利用黏膜性載體發展帶有F蛋白的重組腺病毒疫苗(Ad-RSV),能夠有效抑制感染肺部組織細胞的呼吸道融合病毒量,進而降低肺部組織細胞發炎及體重減輕等症狀。疫苗可以激發病毒特異性之Th1細胞性免疫反應的活化及中和性抗體的形成,有效降低肺部組織細胞的病毒量。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顯示重組腺病毒疫苗具有降低RSV感染之病理反應。

  因目前疫苗都尚在研發期,但病毒的突變卻是日新月異,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出入感染風險高的場所,守護孩童的健康,讓他們能健康平安地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