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穿刺檢查

肝臟穿刺檢查

       一般人聽到肝臟切片檢查就會覺得很可怕把肝臟切下一塊去做化驗但事實上肝臟切片術, 正確的名稱應是–經皮肝臟穿刺檢查術, 是以超音波定位在右腹部 ( 肝臟之位置 ) 用穿刺針取少許之肝臟組織, 送病理科化驗, 進行顯微鏡檢查,以便對肝臟疾病做進一步的評估及了解。所以不是想像中那樣可怕。
       最常在急慢性肝炎肝腫瘤及先天性疾病施行。因為不論是慢性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患者,其肝臟之病理變化和臨床之症狀或GOT、GPT之上升並不一定相關。有些病人其GOT、GPT完全正常但切片結果卻發現已經有肝硬化及纖維化的現象,但有些雖然肝功能不正常,但切片結果卻只有輕微發炎。此外切片結果亦是判斷病人的預後及是否須要積極治療之根據。例如在B型肝炎,如果切片結果已經有肝硬化,則治療上比較不建議使用干擾素,因為病人較有肝衰竭之可能性。所以在進行治療之前,很多醫師會建議先施行肝穿刺生檢,以便完整的評估做為治療計畫的參考。

一般肝穿刺切片檢查為經皮直接穿刺肝臟,在超音波定位,找出避過膽囊及大血管等之適當的位置及路徑。在皮下局部麻醉後切開皮膚,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取得一小段肝組織。通常這塊組織大約2~3公分長,寬約1-2mm,大約只佔肝臟重量的五萬分之一。切片完最需小心為局部出血,一般不會有明顯出血,但為求最大之安全,會要求病人立刻右側躺6-8小時,利用壓迫的原理來防止出血。而在這段期間內,醫護人員也都會小心觀察病人之生命跡象以排除任何併發症之產生。

需施行肝切片檢查的原因(適應症):

1.各種慢性肝炎,嚴重程度之評估: 現行健保B、C型肝炎防治制度,規定: B型肝炎應施行肝臟切片檢查,去偵測肝臟中的HBcAg。 C型肝炎應施行肝臟切片檢查評估肝臟纖維化程度。

2.原因不明之急、慢性肝炎之診斷

3.肝腫瘤

 

肝臟切片檢查前準備工作:

1.檢查前評估凝血功能

2.避免服用影響凝血功能之藥物,例如: Aspirin、Warfarin、ticlopidine ( Plavix )

3.檢查前禁食6小時

4.經由醫師解釋後填寫同意書 (請點選 說明書 / 同意書 )

施行檢查的方式:

1.排空膀胱。

2.採平躺或左側臥姿勢

3.醫師用超音波定位,找出穿刺部位並做記號,此時並練習呼吸調整,通常在呼氣後憋氣進針,可減少傷到其他器官的機會。

4.皮膚消毒,覆蓋無菌巾,注射局部麻醉劑,以刀片切開約0.2公分之小切口,以利進針。

5.以切片針,穿刺肝臟取得肝組織,細條狀的肝組織大小約1公分,所需時間數秒到數分鐘左右。

6.檢查中不可亂動,如有不適可向醫護人員告知。

7.檢查後,採右側臥姿勢,將穿刺部位壓住,以預防出血,通常需臥床1〜2小時。

肝切片檢查是相當安全的。 僅2〜3 % 的病人因術後之併發症住院, 而此檢查之致死率僅1/10,000~1/12,000。

不適合做肝穿刺切片檢查的病人—如出血傾向:延長大於3秒,血小板數目小於5萬、凝血機能(BT) 異常、無適當穿刺位置、無適當血型血液可供輸血、疑有細菌性膽管炎、肝內膽道擴張、大量腹水、病人無法合作等。

 

切片檢查後應注意事項:

切片檢查術後應多休息5〜7天, 應限制一些劇烈的活動或提重物 ( 不超過7~9公斤) , 也應避免服用一些會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

      術後,病人往往會覺得輕微的疼痛,而且會慢慢消失;如果有激烈的疼痛,就要小心評估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產生。常見的併發症有出血,肝內血腫(Intrahepatic hematoma)膽汁性腹膜炎、膽靜脈瘤管…等。但大部分適當的處理就可以康復。因此雖然肝切片檢查有少許之危險性存在,但因其在診斷及治療上之價值,所以有需要時仍建議患者接受此項檢,以便對疾病有完整的評估及安排適當的醫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