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一月

您知道什麼是放射線治療嗎?

文/放射腫瘤科 李岳駿 主治醫師
楊蕙芳 護理師

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指使用產生放射性的儀器(如直線加速器)或利用本身具有放射性的物質來治療病人。運用較高能量的放射線來破壞癌細胞,抑制癌細胞的生長與分裂,達到治療的效果,或者減輕腫瘤壓迫所導致的疼痛,及受腫瘤侵犯導致的出血問題。

放射線治療屬於局部性治療,只有照射到的地方才會產生副作用。接受放射線治療時,如胸部X光檢查一樣是看不到、聽不到、也感覺不到的,其治療的療效與反應,由每日的治療累積而產生;放射線治療必須等到幾乎所有的劑量都給了之後,才能期望達到預期的效果。治療期間,您不需擔心與他人接觸,因為身體不會殘留輻射。

放射線治療的常見方式有三種: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術中放射線治療

體外遠隔放射線治療

治療之前,針對治療部位進行相關的影像檢查及癌症病情分析,製作個人化的固定身體模具或面具。藉由3D電腦斷層模擬攝影定位,取得腫瘤相對位置,治療一般約需要30分至1小時不等。利用電腦計劃系統,針對每位患者不同的情形,以模擬攝影定位所取得的個人化影像為基礎進行精密運算,一般約需要5-10個工作天。每日固定時間治療及治療中每週定期門診,評估病情的變化、治療的反應及預防副作用的發生。本院直線加速器設備介紹(圖:中山附醫大傳中心製作) 。

體內近接放射線治療

將高能量的放射線射源放入離腫瘤最近的地方,在短時間內給予高劑量的放射線來摧毀腫瘤,且降低放射線傷害到正常組織,常治療的癌症包括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肺癌、鼻咽癌及食道癌等。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不舒服主要來自置入身體的器械所造成,通常醫師會給予一些藥物,如止痛劑等,以減緩不適與協助放鬆身體得順利完成治療。治療一般約需要30分至2小時不等。

術中放射線治療

常用於早期乳癌治療,經醫師評估若復發風險較低,可考慮只照射原先腫瘤生長的周邊位置(部分乳房照射)。乳癌手術中放射治療為部分乳房照射的一種選項。優點為:

  • 一次性的治療,且於手術過程中同時完成,可以減少病患舟車勞頓。
  • 皮膚相關副作用較少。
  • 減少對非乳房組織的不必要照射術劑量。

適合選擇術中放射線治療的族群:

  • 大於等於45歲的乳腺癌病患、腫瘤小於等於3公分、雌激素受體(ER)陽性者為佳。術中的冰凍切片必須沒有淋巴結轉移的證據。
  • 其他不符合上述條件者,若仍強烈希望接受手術中放射治療,可於術前與放射腫瘤專科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
  • 隨著腫瘤醫學的日新月異,追求癒後良好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紛紛順勢而生,治療設備也有多種選擇。

整體而言,現今的放射治療技術有長足的進步,醫療機器能夠符合高精確的治療需求。但放射治療並不能僅依賴精良的設備,最重要的是專業的治療團隊,包括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護理師與跨科團隊在診療上的整合,以及醫學物理師、醫事放射師、維護工程師,在治療計畫與設備的品質管控及保養作業,才能確保治療執行的品質。對於是否適合執行放射線治療或該選擇哪一種治療方式,可向放射腫瘤科諮詢。

29
一月

甲狀腺癌的碘-131

文/內分泌新陳代謝科 楊宜瑱 主任

甲狀腺癌已位居十大癌症之一,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3倍,其中又以20-40歲女性為多數。9成的甲狀腺癌為分化良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或濾泡細胞癌,手術摘除病灶後,再針對有癌細胞殘餘或轉移的患者,給予碘-131的同位素治療及追蹤,平均5年存活率可達98%。

目前需要同位素治療的大宗案例為甲狀腺癌患者接受碘-131治療;甲狀腺癌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式,後續再依風險評估決定要不要進行碘-131治療,治療劑量落在30-200mCi(毫居禮)之間;依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的安全規定,「碘131治療」劑量大於30毫居禮以上的病患必須入住「輻射治療隔離病房」以達成輻射安全。

本院於2019年設立『同位素治療中心』,新設的輻射隔離病房為兩間獨立單人病房,其四週及樓板皆有完善地輻射屏蔽,可隔離治療最高劑量為300毫居禮,提供接受同位素治療的患者使用,也接受其他醫院轉診有需要的病人前來治療。

近期一位從南部轉介到本院的病患,於南部醫院診斷甲狀腺癌接受甲狀腺全切除手術後,須於術後4-6周內給予碘-131的治療。然而因輻射隔離病房不足,平均得等待1-2個月以上,藉由內分泌學會平台可得知全台設有輻射隔離病房之醫院,醫師可依據病患照顧方便及時轉介至適合之醫院接受碘-131的治療。

環境介紹:

每間輻射隔離病房皆為單人病房,配有獨立衛浴,無線網路、電視等設備,讓患者於入住期間能更加舒適;由於此病房為一隔離空間,故配有24小時攝影監控系統以及遠端生命徵象監控,讓照顧的醫護人員可以隨時掌握患者情況;此外,相關的輻射屏蔽,監測系統也都符合原子能委員會相關規定。

出院注意事項:
患者入住約2-3天,身上輻射殘餘劑量經偵測符合標準,即可出院,後續再回門診追蹤。由於身上仍有殘餘輻射,出院後建議按照衛教單張上指示,進行個人輻防管理,以降低周遭人不必要的曝露;甲狀腺素的補充及飲食也都在出院後隔天即可恢復正常。

28
一月

微創旋轉刀合併內視鏡下鼻甲偏折手術

治療頑固型鼻塞(下鼻甲肥大、鼻中膈彎曲)

文/耳鼻喉頭頸外科 黃承楨 主治醫師

『醫師,我鼻子好塞,吸不到氣,很不好睡』是最常在耳鼻喉科門診的對話。過敏性鼻炎盛行率高達3成,三大症狀包含鼻塞、流鼻水、及打噴嚏。其中鼻塞為最常見的主訴,其餘伴隨症狀包含睡眠品質不良、頭痛、張口呼吸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第一線治療為口服抗組織胺或鼻噴類固醇。然而,部分患者用藥後,症狀始終無法改善。鼻塞的原因主要歸因於肥厚的下鼻甲組織,又稱肥厚性鼻炎或下鼻甲肥大。在過去,針對下鼻甲肥大的處理方法包含傳統下鼻甲切除,射頻手術等等。傳統下鼻甲切除傷口大、出血量多,術後必須在鼻腔用紗布塞好塞滿,還必須住院數天觀察。而射頻手術雖然手術時間較快,但術後容易復發,而且傷口結痂問題嚴重,常伴有鼻腔異味,常需數週時間來處理結痂問題。

目前最新處理肥厚性鼻炎的手術方法為微創旋轉刀內視鏡手術。原理是在內視鏡系統下,利用3mm大小的旋轉刀片及鑽頭將下鼻甲肥厚組織吸除,能精準移除肥厚組織,完整保留鼻甲黏膜。除了效果好,傷口小,出血量少,也大幅減少術後結痂的問題。

然而,部分肥厚性鼻炎患者除了鼻黏膜軟組織肥厚外,骨頭硬組織也會出現肥厚增生現象。由於旋轉刀無法移除骨頭組織,單純使用旋轉刀並無法有效緩解鼻塞症狀,此時必需在內視鏡下將肥厚的鼻甲向外偏折。文獻指出,微創旋轉刀合併內視鏡鼻甲偏折,能有效擴大鼻閥(Nasal valve,由外側鼻翼、鼻中膈、下鼻甲3樣組織構成,佔上呼吸道三分之二阻力,對鼻塞影響最為重要,一般角度小於10-15度就會鼻塞)。

研究指出,無論在病患主觀的鼻塞問卷調查上,或是客觀鼻腔鼻阻力及截面積的測量,追蹤數年後,都能獲得更長久及更優良的效果。手術時間約30分鐘,手術部分為健保給付,旋轉刀醫療耗材則需自費。術後飲食活動皆正常,一週內避免跑步、拿重物等激烈活動即可。

下鼻甲肥大患者,合併有鼻中膈彎曲問題,可同時在內視鏡下矯正。原理是將鼻中膈黏膜做一小切口,僅移除彎曲的部分,剩下鼻中膈骨頭不動,因此不影響外觀及鼻子結構。此外,若有鼻息肉的患者,可利用導航定位系統一併將息肉切除。若對手術內容想詳加了解者,可至門診諮詢或在筆者臉書上搜尋。

  • 參考文獻
    • 1. Moss et al. Plast Reconstr Surg 2015 Nov;136(5):710e-1e.
    • 2. Aksoy et al.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10;143:579–584.
    • 3. Passàli et al.Ann Otol Rhinol Laryngol.2003;112:683–688.
    • 4. Marquez et al. Am J Rhinol. 1996;10:38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