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三十年日吃50顆檳榔 3D列印顎骨重建下巴

新聞報導

【記者鄒志中報導】

「不要再吃檳榔了!不然真的會得口腔癌!」 72歲施男吃了30年檳榔,一天最多可以吃50顆檳榔,3年前覺得年紀大了才戒掉,但2017年5月間發現左下牙齦腫大還血流不止,就醫發現罹患口腔癌,腫瘤還從左下顎延伸到右下巴長達10公分,醫師利用化療先縮小腫瘤,再以3D列印輔助立體定位,切除腫瘤組織後再取右腳小腿腓骨與軟組織進行口腔下顎骨與下巴重建,最後進行6周電療,外觀幾乎恢復正常,也可正常交談,追蹤治療5個月,老翁口腔已經沒有發現癌細胞,2018年元月23日出席記者會表示,已經可以利用牙齦咀嚼吃軟質食物,生活不受影響。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醫師陳怡孜指出,患者是在2017年8月就醫,門診確定他左下顎有顆10*5公分大的腫瘤,幾乎塞滿整個口腔,因為腫瘤太大直接切除恐怕毀容且無法咀嚼進食,所以決定先化療縮小腫瘤後再進行開刀與電療,以3D列印模型,輸出下顎骨後,依照模型事先準備術中所需之重建鈦板,再切除腫瘤及周邊淋巴結,並以腓骨游離皮瓣及區域皮瓣重建口腔缺損。待傷口癒合後,繼續輔助性化學放射治療。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持續門診定期追蹤。
26

據台灣國民健康署年報統計資料,口腔癌已連續多年位居台灣成年人死亡十大癌症死因資料之前五名,其中男性又高於女性。吸菸、嚼檳榔者罹患口腔癌機率較一般人高出很多,口腔癌患者中絕大多數都有嚼檳榔習慣。
54

台灣國民健康署在照顧全體國民健康、推廣「預防甚於治療」之理念之下,於 1999 年起開始補助 30 歲以上之吸菸或嚼檳榔(含已戒) 台灣民眾可進行口腔黏膜檢查;自2010年台灣開始將口腔癌篩檢納入預防保健服務並擴大辦理,每兩年可進行一次口腔黏膜檢查;自 2013 年 6 月起更將對象下修至 18 歲以上原住民人口,造福更多台灣民眾。
0102
遠離口腔癌的三大原則:1.戒菸及檳榔;2.定期接受口腔癌篩檢;3.口腔黏膜有病變要盡早接受治療。口腔顎面外科陳怡孜醫師提醒,若台灣民眾發現口腔內有潰瘍且超過兩周無法癒合的狀況,都可能是口腔癌發生的早期徵兆,建議需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口腔顎面外科陳珮吟醫師表示,口腔癌治療前,會有詳細的全身檢查,並且與相關專科有完整討論後,訂定一個最佳的治療計畫,與病人及家屬說明溝通,使其充分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之後,再開始治療,良好的醫病溝通非常重要。

一般口腔癌的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放射線治療及化學藥物治療。手術切除是治療口腔癌最重要的步驟,包含將腫瘤徹底切除、頸部淋巴結廓清手術,然而許多患者及家屬會因為害怕手術後,外觀嚴重受損或變形而抗拒手術,轉而選擇其他治療方式甚至自行服用中草藥等等,有時反而延誤治療、遺憾終生。現在可以藉由手術前詳細計畫及準備後,盡可能減少患者術後顏面外觀的改變。

例如,搭配使用3D列印模型,依照原下顎骨之外型事先準備術中所需之重建鈦板,可縮短手術時間及降低可能的術後併發症,如骨癒合不良及位移等等。治療之後仍應定期的追蹤,搭配頭頸部區域的復健,盡量減少治療帶來的後遺症與副作用。術後仍然也可能會因為疤痕攣縮或某程度的黏膜下纖維化,造成假牙製作上較為困難。這些治療上的困境,口腔癌和各種癌症都一樣,若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有機會盡量犧牲最少的組織和功能,治癒疾病機會更大。

相關新聞報導:兩岸時報台灣南華報自由時報蘋果即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