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護理機構對婦女產後憂鬱之影響

研究焦點

論文名稱:

英文:Effect of stay in a postpartum care institutionon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women

作者:產科照護中心 黃麗華 護理長

本篇論文發表於Midwifery期刊2020年82:1-6. 全文下載

研究目的:

生產對婦女是一種奇妙生命經驗,從孕育生命到新生兒降臨,身心經歷很大衝擊和影響,可能導致情緒或精神障礙,產後憂鬱是婦女常見問題,嚴重者會傷害自己或嬰兒的意圖或行為,對兒童成長發展可能會產生負面影響。近10年國內外產後憂鬱有增加情形。不孕夫妻尋求輔助生殖技術治療成功出生嬰兒正逐年增加。婦女產後在醫院時間較少,此時卻需要醫療專業人員提供額外支持與指導,特別是初產婦產後感受到出院後有不可預測緊張壓力感。加上照顧嬰兒學習上若有感到能力不足或影響自尊,會增加產後憂鬱風險。現今家庭結構改變,較缺少長輩共同居住,產婦常陷入乏人照料窘境。在台灣,國家醫療保健系統產後家訪照護未完整,許多婦女出院後求助產後護理機構。過去研究大多探討產後憂鬱個人及家庭負向影響因子,較少探討產後護理機構對於接受生殖輔助婦女產後憂鬱的影響,因此,期望護理機構提供的專業服務與嬰兒照護能幫助產婦降低憂鬱。

研究結果:

本研究參與者共有309位孕婦,扣除填答不完全之問卷,有效樣本252人(反應率82%)。接受人工生殖技術婦女年齡較自然受孕婦女高(35.3 VS 31.3),剖腹產率高於自然受孕婦女(58.3% VS 27.8%),人工生殖技術協助婦女懷孕三個月憂鬱比自然受孕婦女高,懷孕九個月及產後六週達顯著意義(p<.05)。多變數線性迴歸(stepwise)發現只有產後護理機構才會影響產後憂鬱指數,生殖技術協助治療本身並不會影響憂鬱指數。人工生殖技術與自然受孕婦女產後憂鬱盛行率分別為14.81%及25.69%,有去產後護理機構比在家坐月子憂鬱情形較低。

研究貢獻與臨床應用:

  1. 建議婚前健檢或產前衛教門診,對育齡夫妻主動提供生殖教育知識,讓夫妻盡早瞭解年齡對生育力的影響。
  2. 建議門診常規憂鬱篩檢,及早發現並設心理健康門診,由身心科提供心理諮詢。
  3. 產後護理機構非每個家庭經濟都能入住,建議政府及醫療體系結合公衛建立協助管道資源,讓經濟不寬裕產婦及嬰兒,也能獲得照顧。